容树恒:香港奥运冠军的金牌“医”靠|港故事·冲刺全运会
走进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容树恒教授的办公室,目光瞬间便被满墙的“体育珍藏”所吸引 ——其中,一顶白色击剑头盔格外醒目,盔身侧面不仅有巴黎奥运金牌得主、香港前击剑运动员江旻憓的亲笔签名,还有她亲手绘制的奥运五环标志,“这是江旻憓参加巴黎奥运会时的头盔,当然不是唯一一个,她特意送了我一顶作纪念”;旁边的白色击剑手套上,奥运双冠王、香港击剑运动员张家朗的签名遒劲有力;墙角的展示架上,一件色彩绚丽的彩虹战衣静静陈列,衣摆处绣着香港女车神“李慧诗”的名字,旁边还摆放着李慧诗参加伦敦、东京两届奥运会时戴过的签名头盔。
这些来自香港顶尖运动员的珍贵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拼搏故事,更藏着容树恒与香港体育界的深厚情谊。“其实大部分香港运动员,我都是看着他们从小长大的”,容树恒看着眼前的珍藏,语气中满是欣慰。从青少年运动员的伤病预防,到奥运冠军的康复治疗;从港队征战国际赛场的医疗保障,到普通市民的运动健康普及,这位运动医学专家用20多年的坚守,成为了香港体育发展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全运会主场作战的 “健康守护者”
“今年的全运会对香港而言意义特殊,我们既是参赛队伍,也是东道主,医疗保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谈及本次全运会的服务经历,容树恒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谨。与以往“客场作战”不同,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容树恒则带领香港中文大学运动医学团队,组建了一支涵盖医生、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等在内的专业队伍,分别进驻香港、广州、深圳三大赛区,为香港代表团提供服务。“今年没有传统的‘运动员村’作为集中保障点,团队成员需要根据赛事安排灵活调度,确保每个赛场都有专业医疗人员待命。” 容树恒介绍,从赛前的运动损伤预防评估,到赛中的急性伤病处理,再到赛后的康复指导,团队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及骨科系主任,容树恒多次随港队出征奥运会等重要赛事,参与全运会的历史也已超过20年。“这次在家门口服务,更要尽好‘主人家’的责任。”他笑着说,不少内地省份的运动医学界朋友早在赛前就联系他寻求医疗支持,“大家信任香港的运动医学水平,我们也尽力提供帮助。”
除了运动员的健康保障,容树恒还将全运会视为推动运动医学交流的契机。他向记者透露,11月22日,也就是全运会闭幕后的第一天,他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粤港澳大湾区运动医学论坛”,邀请海内外顶尖学者,共同探讨“医体融合”“运动创伤康复” 等议题。“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是运动医学从业者的交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湾区的体育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正在进行手术的容树恒。
从“受伤球员”到“运动医学守护者”
“很多人以为运动医学就是看骨折、治韧带拉伤,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容树恒看来,运动医学是一门覆盖 “预防—治疗—康复—提升” 全链条的综合学科,其范畴包含骨科、康复、营养、心理调节、运动生物力学等等。这种 “全周期” 健康管理理念,正是运动医学与传统科室的最大区别。“传统骨科关注‘治好病’,而运动医学关注‘让人更好地运动’。”容树恒强调,无论是精英运动员还是普通运动爱好者,都需要运动医学的专业支持,运动员需要它延长运动生涯,普通人则需要在享受运动的同时远离伤病。
容树恒与运动医学的缘分,始于30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受伤。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是香港中文大学医科学生,同时也是校足球队的主力球员。1991年,在一场对阵广州体育学院的友谊赛中,他不幸受伤,诊断结果为“前十字韧带断裂”。
“那时候香港的运动医学发展还很薄弱,连医学生都不太清楚前十字韧带断裂该如何治疗。”容树恒回忆,由于缺乏专业康复指导,他伤愈后急于重返赛场,结果反复受伤,不仅韧带再次断裂,还伴随半月板损伤,“几年间进出医院好几次,每次都要经历漫长的恢复期,那种‘想运动却动不了’的无力感,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正是这段亲身经历,让他下定决心深耕运动医学领域,“我想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热爱运动的人,让他们在受伤后能得到专业治疗,重新回到赛场。”2001年,在完成骨科专科培训后,容树恒正式专注于运动医学研究,至今已服务香港体育界20余年。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莫过于为奥运冠军江旻憓治疗。2017年和2019年,江旻憓先后遭遇左腿、右腿前十字韧带断裂,两次手术均由容树恒主刀。“前十字韧带断裂对运动员而言曾是‘职业生涯终结符’,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只要治疗和康复得当,运动员完全可以重返巅峰。”容树恒说,江旻憓的康复过程堪称“教科书级别”, 她严格执行每一项康复计划,从肌力训练到动作协调性练习,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她是我见过最有纪律性的运动员,每次复查都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术后5年,江旻憓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夺得女子重剑个人金牌,站上了运动生涯的最高领奖台。容树恒坦言,江旻憓的案例不仅证明了运动医学的价值,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伤病康复”的重要性,“运动医学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心理顾问和运动员本人的共同努力。”

容树恒与江旻憓合影。
“江旻憓站上领奖台的时候,我就在巴黎大皇宫的现场。看着她接过奖牌,我眼眶都有些发热。但同一天下午,我还特意去看了香港前体操运动员石伟雄的巴黎奥运会跳马比赛——他一直受伤病困扰,这次表现没能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没能闯进决赛。”容树恒坦言,在石伟雄被淘汰的那一瞬间,他心里的激动要更加强烈。但这份激动无关奖牌得失,而是看着这个年轻人整整奋斗了20年,一路扛过无数次伤病,最后那一跳,他明明已经拼尽了全力。那一刻,过去和他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面对的挑战,全都一下子涌上心头,那种情绪的冲击,比看到金牌更让我触动。“作为一名医生,对于一个和我并肩同行二十多年的运动员,我更珍视的是那些一起熬过难关、一起见证彼此成长的经历。即便他将来退役,我们依然能保持那份情谊。”
香港运动医学引领亚洲,走向世界
谈及香港运动医学的发展水平,容树恒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引领着亚洲运动医学的发展。”
这一地位的奠定,离不开前辈的开拓与积累。容树恒的老师、香港中文大学陈启明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骨科运动医学专家,被称为香港乃至亚洲运动医学的创始者,是国际运动医学联会(FIMS)第一位亚裔主席。在人才培养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早于2004年开设了“运动医学及健康科学硕士课程”,这也是香港首个该领域的硕士项目。截至目前,该课程已运行21年,培养了超过1200名运动医学专家,学员来自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及香港,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自地区运动医学领域的骨干。“我们的课程注重‘理论+实践’,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参与运动员的日常医疗保障,积累实战经验。”容树恒介绍,课程还与国际顶尖院校合作,定期邀请海外专家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容树恒与张家朗合影。
不过,容树恒也坦言,香港运动医学目前仍存在短 ——尚未将运动医学列为独立专科。“在内地,运动医学已与骨科、外科、儿科等并列,成为中华医学会下属的独立专业,但香港的医疗体系中,并没有‘运动医学’专科。”为解决这一问题,港中大医学院正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合作,计划在2026年推出香港首个“运动医学文凭课程”,“这是推动运动医学专业化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会争取在政策层面实现专科认证,让运动医学从业者拥有更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科技赋能,AI引领运动医学未来
“未来5到10年,科技将成为推动运动医学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工智能则是重中之重。”如今,容树恒已接过老师的接力棒,肩负起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的职责。在他看来,AI将在运动医学的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在预防层面,AI可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数据、生理指标,预测受伤风险,提前调整训练计划;在诊断层面,AI能快速识别X光、核磁共振影像中的异常,辅助医生做出精准诊断;在手术层面,AI结合机器人技术可实现 “精准导航”,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康复层面,AI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度,动态调整康复方案。
目前,容树恒的团队已在AI应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果。2021 年东京奥运会后,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分别向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体育部分)注资1.5亿港元,即合共3亿港元推行“运动科研资助计划”,旨在以科学方法培训运动员及以先进科技提升他们的装备,协助他们更有效地备战及出战大型国际运动会,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容树恒团队在该计划的支持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预警系统”,通过收集运动员的各类数据,用AI模型预测受伤概率,从而降低受伤风险。“在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已经有部分运动员受益于这项技术。本次全运会,我们也期待继续使用这套系统,为港队保驾护航。”
更令人期待的是,容树恒团队计划于数月内于香港沙田石门设立香港首个“AI 运动医学中心”。该中心不仅与学术界共享,还会与运动团体合作,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收集运动员的受伤数据,推动运动医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医体融合,打造“健康湾区”
多年来,容树恒始终怀揣着一个心愿——将运动医学领域的顶尖科技与知识推向大众,让更多市民从中受益。为此,他长期致力于宣扬“Love sports,play smart”(爱运动、爱健康)的理念,自 2008 年起,便带领团队依托“运动医学在社区”计划,累计举办数百场工作坊,帮助数千名市民掌握“聪明运动”的方法,从正确热身、预防受伤到及时求医,全方位搭建起普通大众与运动医学之间的桥梁。
“运动能保障健康,还能降低医疗开支。”在容树恒看来,这句话虽常被提及,过去却少有市民与医生真正重视,“如今已有充分科学依据证明,适当运动对健康的益处是切实可见的。”他进一步阐释 “医体融合” 的核心概念,提出要让运动元素深度渗透到现有医疗架构中,“未来,运动将成为继手术、物理治疗、药物之后的第四种治疗与预防方案,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运动是良药’。”
在他眼中,科学运动的价值远不止于强身健体——它能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基于这一理念,容树恒正积极与香港特区政府沟通,希望在社区健康中心设立“运动健康咨询站”,为市民提供量身定制的运动健康指导,“我们希望‘运动是良药’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助力‘健康湾区’的建设。”
谈及运动医学的普及路径,容树恒认为需在三个层面持续深耕。第一个层面是精英运动员,尽管香港的精英运动员仅有1000余人,却是推动运动医学普及与发展的“火车头”。“他们站在金字塔顶端,取得的好成绩、应用的先进技术,能让更多市民直观感受到运动医学的价值。”第二个层面是职业球队、大中小学的运动爱好者,这一群体对运动热情高涨,已逐步接受运动医学的理念并应用相关治疗服务, 而最重要的第三个层面,是普通市民,“我们不仅要向大众普及运动医学的基本知识,更要推动‘医体融合’,让运动真正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让大家明白运动不是‘额外选项’,而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方式。”

容树恒参加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火炬传递。
容树恒说,十五运会的举办,恰好为运动医学的发展与普及推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本次香港选出的50位全运会火炬手中,他是唯一一位来自运动医学界的代表 —— 这份身份对他而言远不止是荣誉,更承载着深刻意义,“这恰恰证明,无论是支撑精英体育突破巅峰,还是推动大众体育普及发展,运动医学的重要价值始终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进一步解释,香港队在全运会上的佳绩,能让香港社会更重视运动医学领域,推动更多资源投入其中;而更关键的是,全运会期间粤港澳三地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内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充足的科研人员,正好能弥补香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为运动医学的普及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事实上,粤港两地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合作早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以人才交流为例,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广东省的医生、研究员赴港进修,学习周期从3个月到3年不等,部分学员还会选择在香港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学员回到内地后,会将香港的运动医学理念与当地实际结合,反哺内地运动医学发展。大家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正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意义所在。”容树恒说。
在他看来,香港运动医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而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更带来了新的机遇:“粤港澳三地在运动医学领域各有所长,唯有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的体育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具体而言,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资源对接能力突出,能快速引入西方先进医疗技术与理念,且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科研资金筹集、医疗成果转化方面经验丰富;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内地省份,则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病例资源——复杂运动损伤案例为科研提供了充足样本,加之雄厚的工业基础,还能为运动医学设备的研发、生产提供支撑,进一步降低技术普及成本,有利于推动顶尖科技“下沉”,将精英运动员、职业球队使用的高端运动医学技术,转化为普通市民可及、可用的产品。
容树恒感慨道,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早已超越 “单向助力”,进入“双向奔赴”的阶段,“眼下,是运动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地与香港携手,正共同引领着亚洲运动医学的前行方向。”
采写/脚本:South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South记者 许晓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