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斑节对虾“南海一号”“南海二号”和黄鳍鲷等苗种长势喜人,预示着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今年实现产量产值双增长。”公司总经理叶振彪激动地说,过几天,他将以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本科优秀毕业生身份,返校参加母校90周年校庆。
这位“80后”廉江籍企业家坦言,在广东海洋大学的学习经历,显著提升了其企业管理能力。叶振彪的经历是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成果的缩影。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带着与生俱来的“农海基因”,全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继续教育体系,围绕海洋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11月16日,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继续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强农兴海 深耕不辍
广东海洋大学始建于1935年,作为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摇篮,虽历经变迁,始终秉持强农兴海的初心。经过近九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海洋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省属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学校自1979年开办“干部专修科”,1985年起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学历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为抓手,聚焦学生“五种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作为学校实施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继续教育学院整合校内师资,组建以博士、教授为核心,兼纳行业专家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积极对接海洋强国建设、乡村振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战略,开设有30个高起本、专升本和大专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30个,覆盖农、工、管、文等多领域。通过构建覆盖16个地市、含33个校外教学点的实践教学网络,实施“圆梦计划”,开展各类人才培训项目,为基层培养了大量村干部和涉农涉海企业管理技术骨干。
精准赋能 回应需求
学院坚持“行业所需,教育赋能”,动态优化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团队、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质量。
学院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现已建成七大智慧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从招生至毕业的全链条信息化智能服务,并通过AI学伴提升学习与管理效能。依托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分院、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综合类基地及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平台,面向党政干部、企业人员、高素质农民、教师等多群体开展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同时,学院面向社会拓展教师资格、船员资质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社区教育及“双百行动”,品牌效益遍及全省并辐射全国多个省份。
锐意创新 成效显著
学院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为沿海地区及家庭农场输送了大量骨干力量。累计建设线下课程千余门,打造了《实施“三农”人才分级培育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品牌项目,并建设了一批涉农涉海特色网络课程。其中,《船舶货运》等四门课程获评省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雷州山羊养殖技术》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牌课程。
学院还建有海洋农业科普线上学习网站,并引入超6000门外校优质网络课程,充分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学员跟踪回访机制,组织专家深入学员基地提供持续服务,打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近五年来,学校继续教育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学历教育年均招生超6000人,在籍生近2万人,已培养毕业生逾28000人;非学历培训举办700余期,培训学员超2万人次。广大毕业生和学员正活跃在海洋强国与乡村振兴一线,于广阔天地中书写人生华章。
蓝海扬帆,正当其时;红土逐梦,未来可期。广东海洋大学将继续优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紧密契合行业与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提升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南方+记者 林日清
通讯员 刘靖 王爱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