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开幕。本届教博会以“汇聚·共享·创新——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展览面积突破3万平方米,吸引了近2000家单位参展。

本届教博会近2000家单位参展。
在本届教博会上,如何打造区域良好教育生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如何深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教育创新正从理念走向实践,在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中,寻找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的答案。
当科学课不止于课本
在教博会现场,一颗颗科学梦想的种子正悄然播下。
国产大型客机C919科普模拟舱成为展会最具人气的互动项目之一。学生亲手操作,直观理解空气动力学等基本原理,科普教育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升级。
现场还发布“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这套课程贯通“小—初—高”全学段,通过高仿真教具与沉浸式实践,搭建“可感知、可操作”的真实场景。

国产大型客机C919科普模拟舱成为全场焦点。
“这套课程相当于将航空人才的培养起点前移。”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副理事长沈巍深知早期启蒙的意义:“青少年往往不知道飞机怎么飞、航空公司如何运营。当他们通过课程建立认知,未来选择航空领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科学教育的变革,远不止于增添几件设备。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助理祝贺看来,关键在让思维过程变得清晰、让学生学会用证据说话。
她以《太空菜园》课程为例,课程引导学生就“不同光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亲手设计并持续两周观察实验。在珠海的小学试课后,老师们都惊讶发现,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是养成新习惯:他们开始进行科学辩论,开口就是“我认为……我的证据是……”,科学思维成了本能反应。
为了让优质课程资源能普惠更多学校,她和团队正通过优化教具、提供“手把手”教师培训等方式,让创新课程在县域和乡村学校真正落地。
“共享教师”打通职普边界
作为本届展会核心议题,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实践成果。科学教育“做加法”路径趋于明晰,一批融合前沿科技与教学实践的教具与课程体系集中亮相,旨在为“双减”后科学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具体方案。
一个来自深圳的探索,为教育资源流动提供了新思路。
“普通教育端‘需强供弱’,职业教育端‘供不达需’。”深圳市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贺英超带来的“职普融通”方案颇为新颖。学校搭建数字化科创教育平台,让职校老师“接单”去普通中小学上科学课。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开幕。
一边是普教科学老师不足,一边是职教“双师型”教师资源闲置,如何破局?共享成为关键词。
“我们不缺理念,但少的是资源的组合。”祝贺对此表示肯定,科学教育的讲台不只是科学家的,也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们敞开,“他们都是科学教育的宝贵资源。”
华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这套模式,不仅让职校学生在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大增,更让参与进来的中小学生科创奖项同比增长了205%。
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是本届教博会的又一焦点。
“教育局局长论坛”首次移师珠海举办,汇聚了400余位教育局局长,论坛议题紧密围绕科学教育布局、师资队伍建设等现实挑战。广西北海市的“逆袭”故事引发关注。
“北海每一条大路的黄金地段都用来建学校。”北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祥吉分享了他们以系统思维构建区域良好教育生态的实践路径。面临生源外流、资源不均的困境,六年来,他们投入40多亿元新建45所学校,把最好地段留给教育;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小胖墩”在校园里消失;提高教师待遇,激活队伍“一池春水”。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也走向深入。
“作为澳门学校的代表,我觉得教博是‘双向赋能’的绝佳平台。”澳门培华中学课程主任王帆表示,既能直接触摸并借鉴内地前沿成果,也能展示澳门教育特色。此次大会,王帆重点关注并对接“AI+课堂”的落地经验,希望借助内地的教育科技与师资资源,拓展澳门的“智慧校园”与“跨学科课程”边界。

现场多家企业参展呈现教育科技的最新突破与未来趋势。
王帆介绍,澳门培华中学正致力于将横琴恒常化课程学习、琴澳青少年交流等深度融合实践,通过教博会这个“连接器”,从单次活动变为常态化机制。正是在这种“双向赋能”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实现“1+1>2”。
“教育不是要‘批量生产’标准化人才,而是要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新范式。”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助理总裁邵嶷在现场介绍,在县域教育层面,海亮教育正通过“北师大科研+海亮实践”的模式,将先进教育理论转化为在县域学校可落地的方案,计划3至5年培育100所“因材施教示范校”,推动优质教育从“点状突破”走向“面状覆盖”。
2025届“优师计划”毕业生、河北平山中学教师李若雨第二次参加教博会,身份已从学生变为教师。“我带着真实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她在县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不少激发县域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制度,“计划把这些好制度带回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努力实现落地。”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教博会将通过线上平台持续共享展会资源,并组织开展系列地方巡展活动,以此延伸教博会的影响力,推动创新成果在更广范围内落地生根。
南方+记者 马瑞婕 李秀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