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稳妥有序拓展低空经济等领域应用场景。

这意味着,国家层面进一步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国飞行汽车迎来发展窗口期。当下低空经济发展依旧火热,11月6日,小鹏汇天发布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再次将“飞行汽车”从概念推向了产业化的前沿。同时,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计划于2026年实现规模化交付,通过“陆地航母”与A868的双线布局,汇天正构建起覆盖个人低空飞行体验与低空高效出行两大飞行体系,迎来立体化低空出行新机遇。
政策“东风”驱动
近年来,低空经济产业成为发展红海。从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4年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再到“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路径日益清晰。“十五五”规划纲要显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十五五”规划纲要强调的背景下,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从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到产业集聚,形成了全方位的推进态势。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中国载人eVTOL行业白皮书》预测,到2040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将达到410亿美元。其中,个人飞行与出行eVTOL将成为两大核心方向。这也意味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央引领、地方联动”的政策体系也为中国eVTOL产业的起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土壤。随着政策方向进一步明确和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低空经济和eVTOL产业有望加速商业化落地。
在此宏观背景下,小鹏汇天A868的亮相,可被视为中国企业在eVTOL“长途出行”这一高技术门槛赛道上的关键落子,与“十五五”规划提出低空经济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从“跟跑”到“并跑”
在全球eVTOL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追随者逐步转向规则参与者。小鹏汇天此次推出A868所代表的全倾转构型、混电动力系统、六人座舱设计等,也体现出在构型创新与系统集成上的先瞻布局。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鲲鹏超级增程架构基础上,采用自研混电动力内核,提供持续充足的能源供给,预计将实现500km长航程,最高航速预计可达360公里/小时,6人座舱设计契合商务出行需求。据悉,A868原型机已于今年11月顺利完成首次试飞,正式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
更为关键的是,基于A868与陆地航母两大核心产品,小鹏汇天正构建起覆盖个人低空飞行体验与低空高效出行两大飞行体系,以“双轮驱动”的模式,开启立体化低空出行新方式。
A868的500公里航程与360公里/小时的最高航速,使其在“跨城半小时交通圈”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这与波士顿咨询报告中定义的“出行eVTOL”高度吻合——瞄准的是城市群之间的高效通勤,而非仅限于景区观光或短途体验。
这也恰恰覆盖了“低空观光”与“城市出行”两大未来出行场景,从C端体验切入,向B端运营延伸,在个人出行与商业出行领域先发布局。在观光文旅方面,2024年10月,小鹏汇天与敦煌合作推出西北首条自驾飞行线路,构建“空中走廊+地面体验”的立体旅游网络。计划到2026年,在全国建设200家飞行营地,将“自驾游”升级为“自驾飞”。

在交通出行方面,A868的设计直接对标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城市群的“1小时交通圈”,有望在2027—2030年间成为城际通勤的补充方式。
尽管乘“低空经济”发展的东风,但eVTOL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产品亮相到商业落地仍存考验。中国尚未有出行eVTOL机型获得型号合格证(TC),跨区域空域协同、起降点网络建设尚未成熟,高等级导航、通信、气象系统仍需时间部署,公众对“飞行汽车”的安全认知与使用习惯尚待培育,等等。此外,海外市场的适航认证、本地化运营、基础设施适配等,也将是中国eVTOL企业出海必须跨越的门槛。而小鹏汇天能否在这一进程中持续引领,不仅取决于其技术积累与量产能力,更取决于其在适航认证、生态合作与用户体验上的系统布局。
南方+记者 拱千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