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生鱼“游”出20亿产值,“中国生鱼之乡”如何做到的|粤来粤好百千万

南方+

“一碗酸菜鱼,能干三碗饭!”爱吃火锅的小伙伴,必定对黑鱼片不陌生。黑鱼,又被称做生鱼。你是否知道,全国商品生鱼中平均每6条就有一条来自中山市三角镇,杂交生鱼鱼苗更是超60%带中山“身份证”。

三角镇是“中国生鱼之乡”,依托三江汇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水质,培育出一条年产值近20亿元的生鱼全产业链,三角镇每年出产的杂交生鱼苗、鱼种占全国杂交生鱼苗种市场的60%,每年出产并销往全国的商品生鱼年产量超9万吨,占广东产量约1/3,全国产量约1/6,成功打入了海底捞等大型连锁餐饮供应链。

生鱼是三角镇传统的养殖品种,而结民村是三角生鱼的规模化养殖发源地。三角生鱼肉质细嫩、少刺、高蛋白、低脂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能从当地的河涌中捕获野生生鱼。久而久之,野生生鱼变得稀少,“一鱼难求”。

1985年,结民村的关结林、关卷文父子尝试人工养殖本地野生生鱼,也即当地人称的“土炮”。经过多轮调整,试验最终成功,生鱼产业进入规模养殖时代。“养鱼有利润,带动很多本地和外地人来发展生鱼产业。”养了20年生鱼的结民村村民梁叔说。

但在三角生鱼规模化养殖的路上,技术和品种的发展经历了“螺旋式”的迭代升级过程。

1990年前后,“土炮”品种出现发病和死亡率高的瓶颈,养殖户引进了香港生鱼品种作为第二代进行养殖。到2000年前后,二代生鱼再次面临高发病和高死亡率的问题。这一次,三角镇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培育出拥有更强抗病性、成活率高、生长快等优势的第三代生鱼“乌斑杂交鳢”。2015年,“乌斑杂交鳢”被国家认证为水产新品种,三角生鱼由此挂上“国字号”招牌。

由于新一代生鱼拥有抗寒力强等特点,可适应长途运输,三角生鱼产业也由此突破瓶颈,走向全国。如今,每年从三角镇“游向”全国的杂交生鱼鱼苗、鱼种超过35亿尾,年销超2亿元。“整个生鱼产业,从苗种生产、成鱼养殖、加工流通,还有流通服务业,形成了全闭环的一个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产值达到了20亿。”三角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菁说。

截至目前,三角镇的生鱼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规模效应逐渐显现。然而,由于品种较为单一、产期集中,生鱼产业受“大小年”影响较大。为降低市场波动的影响,三角镇近年来作了不少新探索。

位于三角镇光明村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三角镇生鱼产业园内的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省、市两级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是三角生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引领力量。该公司在当地率先采用“车间+塘口”的育苗新模式,并建设实验室检测生鱼生长情况,引入自动化投喂等技术,开启了生鱼养殖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式。比如,在标苗环节,通过车间培苗,公司的标苗成功率提升到行业领先的45%。

在产业链下游环节,一批新锐力量也逐渐崭露头角。广东本道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道食品”)是容海水产的深加工客户,公司总经理黄锦来告诉记者,通过食品级液氮速冻等技术,已经推出了生鱼速冻鱼柳、速冻鱼片、鱼肉水饺等近20款产品。

王家烧坊是三角镇首家以三角生鱼为主题的特色餐厅。该餐厅负责人钟小芳表示,目前王家烧坊已推出12道三角生鱼特色餐品。餐厅使用的三角生鱼均是从三角镇当地采购的活鱼,再经过“吊水”瘦身,肉质鲜美。她希望通过一道道美食,进一步擦亮三角生鱼的品牌,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出品: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乡村振兴工作室

策划:陈枫 王海军 林焕辉

统筹:彭琳  张培发 李细华 张西陆

脚本/出镜/剪辑:林雨萱

采写:雷海泉 黄进

拍摄:叶紫潇 实习生 伍晓雪(部分视频素材由三角镇、受访者提供)

设计:潘洁 谭唯

●粤来粤好百千万·探宝县域特色产业>>

编辑 张茵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