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粤港澳专家在首届论坛上这样说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日前,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

该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办,以“都市脉动:活态遗产保护的多维实践”为主题,强调学理阐释与展示互动的结合。汇聚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文博机构代表、科技企业精英及高校师生,共同围绕文化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路径展开对话与交流。

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 受访者 供图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分析研究、保护管理与传播教育带来全新可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岭南地区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如高精度文物信息采集、数字化副本构建、专题数据库建设、不可移动文物智慧保护平台搭建,以及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遗产教育与公众传播新模式等。曹劲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可及性与影响力,为文物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撑。

AI时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与多种计算机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传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教授张康通过介绍在港科大(广州)开展的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西族东巴文与苗绣的AI赋能实践,展示AI技术可以助力文化遗产实现数字化保存、艺术化呈现与大众化传播,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参与,为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探索可行路径。

“本次论坛的举办深化了对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学理认识,更展示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实践模式。”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何韶颖认为,该论坛为粤港澳三地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标志着粤港澳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保护工作,正从传统的“静态守护”向“动态活化”与“智慧传承”迈进。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大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广工智慧”与“数智力量”。

论坛上还发布了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主题曲《根脉流芳》。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美育名师梁为表示,希望通过主题曲的发布,唤起大家对非遗的关注与热情,共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记者 黄子欣

通讯员 林美璇

编辑 张会玲 何雪峰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