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工运领袖苏兆征的红色航程

党史精读
+订阅

▇ 编者按

为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南方日报、南方+联合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集中推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东”系列文章。

2025年11月11日,是苏兆征同志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苏兆征同志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袖,是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工人阶级而奋斗,直到最后的一个呼吸”。1929年2月,苏兆征同志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年仅44岁。他逝世后,党中央评价:“苏兆征同志的精神,真是全党同志的模范!”

轮船上的觉醒者:在被压迫中点燃抗争的火种

苏兆征同志188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淇澳岛(今属珠海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家境贫寒,苏兆征只读了3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随父亲从事农活,上山砍柴,下海捕捉鱼虾,替人家放牛,从小就养成了刻苦耐劳、克勤克俭的良好品性。

1903年,18岁的苏兆征因粮食歉收无以为生,被迫跟随亲邻到香港谋生,在英国怡和洋行属下的“乐生号”轮船当“侍仔”(即杂役),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海员生涯。

这艘英商轮船,既是他的生存工具,也是他觉醒的课堂。

在狭小闷热的货舱里,他目睹中国海员被鞭打、被克扣工钱的屈辱:当时,中国海员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工薪极低,月薪仅20元左右,不足外国海员的五分之一。微薄的收入还要受工头盘剥,有时还要掏钱“孝敬”工头才能勉强保住饭碗。

青年苏兆征(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青年苏兆征(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其间,苏兆征接触到了为推翻清朝统治者而经常奔走海外的孙中山。孙中山发现海员蕴藏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巨大的革命热情,他认为“当今世界革命潮流汹涌,我们要努力奋斗,争取自由幸福”,遂鼓励苏兆征等人组织起来,参加反对清政府的斗争。

苏兆征被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所吸引,参加了孙中山指导成立的“侨海联谊会”等团体,1908年又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运动。后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他又加入了国民党。苏兆征积极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传递消息、秘密购买和运送武器、筹集活动经费,因表现突出被孙中山称为“广东方面的活动分子”。

轮船穿梭于海参崴与香港之间,苏兆征目睹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巨变。当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码头看到俄国工人昂首阔步、团结抗争的身影,当一些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在船舱暗处流传,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芽:“俄国工人能摆脱枷锁,中国工人为什么不能?”

在长年的海员生涯中,饱受帝国主义者和外国资本家的残酷压迫剥削,苏兆征心中埋下了反抗侵略压迫的种子。

在香港的外国轮船(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1920年,这艘英国资本家轮船上的中国童工遭包工头无理殴打。苏兆征决心通过这一机会,发动船上海员进行抗争。苏兆征发动全船华籍海员共同签名写信给轮船公司老板,又联络香港其他轮船的海员工人,呼吁他们联合行动,以声援海员们的斗争。最终,资本家被迫表示接受海员工人的各项要求,答应开除行凶打人的工头,对被殴打致伤的童工赔偿医药费,同时公开保证今后船上不让虐待工人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是苏兆征第一次带领海员进行反虐待斗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海员们认为“这是反抗帝国主义者与资本家的第一次成功”,称赞苏兆征“是海员斗争的开路先锋”。

工运洪潮中的领航者:用组织凝聚起工人的力量

1921年3月,在苏兆征与林伟民等积极发动与组织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简称“香港海员工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产业工会。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证书(图片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当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香港海员经济处境每况愈下,广大海员迫切需要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反对歧视和盘剥。面对香港海员工会接连三次提出改良生活条件的要求,资本家都嗤之以鼻,认为海员无力量,漠然视之。饱受压迫和剥削的香港海员工人,再也抑制不住长期埋藏在心头的怒火,便于1922年1月12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

苏兆征签发的海员工会证书(图片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苏兆征与林伟民等人是这次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罢工开始后,在苏兆征等带领下,罢工海员纷纷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在广州成立了海员罢工总办事处,苏兆征被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后任代理工会会长,为大罢工的实际领导人。

“为了罢工全局的利益,对于你们这些意见,我们是不可能接受的。你们应该发扬中国人的国光,一致迫使香港当局接受我们的合理要求,争取早日解决罢工才是。”面对港英政府的威胁,以及假意“调停”“谈判”实则企图瓦解军心的做派,苏兆征义正词严地驳斥道。

在此次海员大罢工中,苏兆征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他设立纠察队对香港实行经济封锁,团结和带领海员对港英当局及轮船资本家进行谈判斗争,带领罢工海员在广州越秀山开筑“海员路”。

对恶势力的反抗是民心所向。苏兆征领导发起的大罢工,感染了各行业工人,他们纷纷声援香港海员的这场正义斗争:广州工人自愿每人捐赠一日工资供罢工海员使用,香港运输行业工人发起同情罢工,各行业工人毅然举行总同盟罢工,香港社会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香港居民聚集在香港海员工会门前庆祝香港海员大罢工胜利(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香港居民聚集在香港海员工会门前庆祝香港海员大罢工胜利(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56天的坚持,换来的是资本家的彻底屈服。3月5日,港英当局同意增加工资15%至30%,恢复工会,释放被捕人员,抚恤死者家属。3月7日,苏兆征以罢工总办事处名义发出正式复工的通知。翌日,苏兆征带领罢工工人,在各界的欢呼声中回到香港复工。这场由3万余人增至10万余人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以取得重大胜利宣告结束。这是英帝国主义第一次在中国工人阶级面前低下头颅。

1922年3月香港海员大罢工胜利后,海员工会部分职工及海员在广州合影留念,右三为苏兆征(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罢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公开以“共产党广东支部”的名义发表《敬告罢工海员》书,及时对罢工运动予以支持和引导,帮助罢工工人掌握正确的斗争方向。苏兆征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劳苦群众身上的枷锁才能被彻底砸烂,因而对党产生了信仰。

《敬告罢工海员》(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1925年春,苏兆征代表香港海员工会赴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不久后,在李大钊的介绍下,苏兆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苏兆征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继续为谋求工人的利益而奋斗。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会上,苏兆征因在促进香港和广州地区各工会团体之间的团结、摈弃帮派影响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

不久,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为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响应上海人民的爱国运动,6月19日,广州沙面租界的钟声敲响,省港大罢工爆发。苏兆征是这次罢工的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他与邓中夏等人一起,在香港深入发动工人起来斗争,并带领香港海员首先举行罢工。在香港海员的带动下,罢工斗争的怒火迅速燃遍了整个香港。

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苏兆征(中)与邓中夏(右)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在开会(图片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罢工爆发后,罢工工人纷纷返回广州,以广州为基地坚持斗争。罢工工人在广州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罢工的领导机构。大家一致推举苏兆征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兼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罢工委员会采取罢工、排货、封锁等措施,制定“单独对英”策略,有效拆散了港英与各帝国主义之间的联合同盟,进一步孤立、打击港英帝国主义。

1925年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图为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左五为苏兆征(图片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省港大罢工期间,苏兆征还积极领导全国职工运动以及广东地区工人阶级的统一运动,先后主持全国海员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组织成立了香港运输业工会联合会、香港金属业总工会、香港总工会。同时,他还积极在广东地区工人中发展党的组织,近千名工人积极分子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在苏兆征等人的领导下,省港大罢工持续了16个月,其规模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彪炳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史册。

省港大罢工后,苏兆征的名字在广州家喻户晓。

因为苏兆征,大家知道了苏维埃。一时间,“苏维埃是苏兆征的儿子”的说法传遍广州:“这就是了,都是他们苏家的人。‘苏维埃’一定是苏兆征的儿子。”

红色洪流中的擎旗者: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革命中心从广州转移到武汉,苏兆征亦率领中华全国总工会迁至武汉,出席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国民政府担任劳工部长的职务。

在武汉期间,赤色职工国际于武汉召开太平洋劳动会议。苏兆征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苏兆征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战斗历程,提出“中国的国民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指出“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与世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分不开的”。会议决定设立太平洋劳动会议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作为联络宣传及行动的机关。苏兆征被选为秘书处负责人。

太平洋劳动会议苏兆征所致开幕词(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1927年,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公开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遭遇严重挫折。苏兆征与谭平山联名发表辞职书,严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愤然退出武汉国民政府。在此关键时刻,苏兆征又在全国总工会内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变措施,及时将全国总工会的一些干部转移到别地工作,同时当机立断将劳工部的10余万元存款全部取出,尽数送给武汉失业工人救济所,以免落在国民党反动派手中。

苏兆征与谭平山联名发表的辞职书(图片来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为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选举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兼管工委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继举行。接着,党中央又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苏兆征参加了广州起义计划的制订。12月11日,广州革命士兵和工农群众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苏兆征当时因工作需要,未能直接参加指挥广州起义,但由于他在广东广大工农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因而仍被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他到任之前,则由张太雷代理。邓中夏曾赞誉苏兆征在广州起义中的领导作用时说:“兆征同志实际上是广州公社的主要指导者之一,是东方第一个苏维埃的创始者之一。”

《广州起义》(图片来源:袁庆禄创作版画作品)

不久,苏兆征奉命调回上海党中央,领导全国总工会和工人运动等工作。此时,上海已陷入白色恐怖当中,大量共产党员被屠杀。苏兆征并不畏惧,冷静沉着继续工作。他把妻儿从广东接到上海,家人经常为掩护他的行动,也要乔装改扮出门。妻子钟荣胜与儿女经常打扮成阔气的太太和少爷小姐,而苏兆征自己有时穿着长袍马褂,以茶叶商人的身份出现,有时又身穿西装,以孩子为掩护进行活动。

1928年3月间,苏兆征应赤色职工国际之邀,秘密离开上海,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苏兆征详细介绍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战斗历程和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工人群众自己的力量,才能把反动的统治者推翻”。苏兆征的报告引起与会35个国家代表的高度重视,并展开热烈讨论,最后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的行动大纲》等决议,号召世界各国革命工人群众,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给予中国人民以大力支援。

会后,苏兆征暂留苏联,参与筹备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苏兆征与其他同志一起,拥护正确路线,对右倾投降主义和盲动主义等错误进行了批判。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兼任中央工委书记。此间,斯大林曾特意接见了苏兆征、周恩来和瞿秋白等中国同志,请他们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形势和经验,并对中国革命问题发表了见解。

中共六大会址(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7月17日,苏兆征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况,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在苏联期间,他还应邀参加了农村工会国际代表大会,当选为农村工会国际副委员长。

永不停歇的革命者:精神火种照亮奋斗征程

艰苦严峻的斗争环境以及长期忘我紧张的工作,致使苏兆征积劳成疾。医生建议他在苏联休养一段时间,但苏兆征一心惦念着祖国的革命事业,不顾医生和同志们的劝阻,1929年1月毅然抱病回国。

历经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苏兆征回到了上海。当时他已离开祖国和家人一年有余,但他根本无暇顾及与家人的团聚,也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累和虚弱有病的身体,便立即投入了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扩大会议的准备工作。

2月中旬,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苏兆征在会上作了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大会的报告,并认真把中共六大的精神和赤色职工国际对中国职工运动的决议贯彻到会议中。

会议结束不久,苏兆征旧疾发作,病情恶化,以至不治。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革命事业,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前来探望他的周恩来、李立三等中央领导同志时断时续地说:“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大家同心合力,一致合作,达到革命的最后成功”。当时在旁的邓颖超迅速将苏兆征这一感人肺腑的遗言记录了下来,转交给了党中央。

1929年2月25日下午,苏兆征溘然长逝,年仅44岁。

邓颖超记录的苏兆征遗言(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在苏兆征逝世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全党发出关于悼念苏兆征的第32号通告。通告称苏兆征是“全党同志的模范”,号召各级党组织开展悼念和宣传活动,“要一致地继承着苏兆征同志的精神,向前奋斗!”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及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亦为苏兆征的逝世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表达对这位工人运动的杰出的领袖、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的深切怀念。

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苏兆征的名字赫然在列。

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图片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官网)

如今,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已是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前来陈列馆参观瞻仰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年接待量约15万人次。而在苏兆征家乡的淇澳小学,也在1998年10月更名为“兆征纪念学校”,孩子们正在聆听他的故事:“苏兆征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因为家境很穷,只读了3年私塾……”

深秋的淇澳岛,咸涩海风漫过白石街的青石板,在苏兆征故居的蚝壳墙上撞出细碎声响。68平方米的青砖老屋前,2.94米高的铜像正凝望着伶仃洋——这位从渔岛风浪中走出的工人领袖,用他44年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之光正映照南粤大地,代代相传。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