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青的蜂
针对近日网传的“某女编剧自称曾袭警后通过关系被放行”一事,上海警方及时通报还原真相——
原来,2019年秦某因违法骑行被查,拍了民警后背,因情节轻微未予处罚,其丈夫托关系说情也遭到婉拒,所谓“捞人”情节,系秦某与朋友饮酒后“开玩笑”,以“显示人脉”,被人录音编辑后发到网上。

编剧秦雯
酒桌上的夸夸其谈,并不鲜见。但秦某的“玩笑”,不止于普通“吹牛”。疏通关系、请托“捞人”的字眼,直接戳中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也是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关键所在。
这不免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广西“亮证姐”事件。“仅凭车牌就报出对方住址、姓氏”,实际就是一场“认识对方”的阴差阳错,却在当时引发了公众对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侵犯隐私的极大担忧。秦某事件同样如此,一次正常的执法,在她的精心包装下,衍生为“两句话就捞出来了”的特权剧本,也引起了公众对“权力介入”的高度警惕。
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放大镜”效应,让任何炫耀特权的线索都难以遁形。这些年,不少人都栽在“网络失言”上:“严书记夫人”抬官压人,最终牵扯出严春风落马;演员那尔那茜直播自称“上戏定向委培”,被查出高考报名材料造假。这些“自曝其短”的案例,成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协同发力的典型案例。
面对网络上的各类举报与质疑,最好的回应便是公开透明的调查——既不忽视任何一条可能反映问题的线索,也不被未经证实的传言带偏节奏。该起事件中,上海警方迅速响应、全面查证、主动通报,用详实的内容驱散了“暗箱操作”的猜疑,用事实彰显了“执法公正”的底线。这样的回应更多一些,公众对特权的想象就会少一些。
话说回来,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本想炫耀自己的人脉,结果沦为了笑柄,这一出荒诞的戏码,怪不得互联网的曝光,根源在于自身价值观的扭曲。回想当初,如果脑子里没有“凡事找关系”的思想,心平气和地遵守规则、接受处理,是不是就没有后面的麻烦了?如果没有特权崇拜的心态,又怎会作出酒桌上炫耀的拙劣之举呢?
不可否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仍然存在,既体现在部分公职人员的权力滥用中,也渗透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需要我们共同警惕和反思。反对特权,核心就是管住权力。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正风肃纪反腐的高压态势,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关键少数”,深化纠治“四风”。制度的笼子不断扎紧,“权力任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秦某的“玩笑”最终以警方通报收场,为所有人上了一堂课:在法治不断进步的今天,比起“关系能搞定一切”的认知,“遵守规则”才是最可靠的通行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