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弘扬教育家精神 助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强化学科实践”主题研讨暨校本研修阶段性成果展示在惠州学院举行。来自惠州、佛山两地多所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校、省校本研修示范校、省市级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团队、惠州学院教育帮扶受援县“三所学校”、“双百行动”结对县“四名”工作室及教育硕士研究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围绕学科实践创新与校本研修深化展开深度交流。
活动以“推动学科实践落地,赋能校本研修升级”为主线,设置专题报告、成果展示、经验研讨等环节,汇聚两地八校六室,共探学科实践与校本研修新路径。在三所省课改实验校的“学科实践”分享中,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心小学薛海东校长以“全域联动·五维跃迁”为主题,分享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经验;佛山市第九小学周玲校长则聚焦“融合·实践·创新”,呈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化“学科实践”的校本探索,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中心小学孙锦松校长以“三协同·四强化·五提升”为题,分享了学校“强化学科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经验。三者的实践案例为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校本研修成果展示环节中,多所学校交出的“特色答卷”,多维度展示了校本研修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育人质量中的扎实成效。惠州市第五中学邱炯亮校长分享了入选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四维融合·四轮驱动·四级进阶”初中校本研修模式成果;惠阳区淡水中心小学徐庆梅校长介绍了该校作为省校本研修示范校的“一核双环·四维联动”校本研修体系;惠阳区淡水第十四小学刘兆英校长呈现了“融五育于学科 赋素养以新能”的综合育人模式;仲恺第一小学校长林色章则围绕“双轮驱动·三阶赋能”,探索学科实践从“有”到“优”的路径。各校均聚焦学科实践与校本研修的深度融合,以结构化体系构建为核心,通过多元驱动模式与进阶式发展路径,推动育人实践从基础落地向优质提升跨越,既注重五育融合、素养赋能的育人目标,又强化跨学科协同的创新探索,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育人质量提升提供了扎实支撑。
在校本研修与学科育人专题研讨中,“精准教研”“课题引领”“跨学科融合”成为现场热议的关键词。从教研机制创新到课堂教学优化,为参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研修新思路。
在“强化学科实践”主题研讨活动上,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舒悦作“加快以学科实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变革”专题分享。她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为方向,学科实践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过程。同时从“知识、学生学、教师教”三个逻辑维度,为课堂教学变革和跨区域教研协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活动现场
惠州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益智介绍了该校助促赋能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思路举措,包括构建“五横五纵·数字治理”精准化教师培训体系、“双进双培·长效追踪”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和“三融三促·共生发展”生态化协同共进机制等,表示将充分发挥省级中心功能,持续深化校地协同、跨区域联动,以学科实践和校本研修为抓手,搭建更多交流展示平台,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合影
据悉,本次活动由惠州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指导,惠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惠州市惠阳区新圩中心小学主办。本次“强化学科实践”主题研讨暨校本研修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与深度研讨,搭建了惠州、佛山两地教育同仁交流互鉴的智慧平台,为学科实践与校本研修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活动聚焦“五育融合”“跨学科协同”“精准教研”等核心议题,以结构化体系构建推动育人实践从基础落地向优质提升跨越,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变革注入了新动能,更通过校地协同、跨区域联动的长效机制,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实践路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