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灯火璀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隆重举行!
回顾昨晚十五运会开幕式展演,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场景——
是千帆竞渡的龙舟?是豪迈飒爽的英歌?是余韵悠长的粤曲?

图源新华社
醒狮、英歌、粤剧、龙舟等大湾区非遗,如一席流动的盛宴,在奥体中心轮番登场。这一夜,观众不仅看到文体展演的缤纷精彩,听到体育运动的激情脉动,更领略到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正如开幕式总导演郎昆所说,岭南文化渗透于开幕式的每一个角落。环形水幕舞台上的演出,对三地民众而言,是熟悉的传统文化符号,对全国乃至全球观众来说,则是一场满怀岭南风韵和湾区魅力的文化交响。

独占鳌头
一条鳌鱼在这个夜晚被记住了。
开幕式上“破水而出”的空飘鳌鱼,是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应用“鳌鱼”这一文化形象。鳌鱼绕场飞行,引起观众阵阵惊呼:“大鱼海棠”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南方+记者 石磊 摄
鳌鱼是传说中“鲤跃龙门”化龙之前的过渡形态,作为吉兽形象,被广泛装饰于岭南传统建筑。
在岭南民俗文化里,鳌鱼承载着“独占鳌头”“如鱼得水”等吉祥寓意。
热搜上,这头“巨神兽”被称为“赛博岭南美学之作”,兼具传统与赛博朋克之风,古老又科幻。网友评论,“它似来自古老中国的老者,来看如今的盛世中华”。
跟随“鳌鱼”进场的还有大型的木棉花,漫天木棉花飘落的场景,一下就击中了老广的内心。
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主创团队采用了低成本的鳌鱼气球,实现艺术性的同时又兼顾了“节约办赛”。为实现这一段表演,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如何调配气球中氮气和氦气的比例,确保鳌鱼能够长时间停留于半空中。

刚柔并济
《沧海一声笑》旋律乍起,唤起无数观众心底的武侠记忆。这一刻,咏春与南拳方阵展现刚柔并济的武术之美。
舞台中央,武术名家董崇华一套行云流水的咏春拳,刚柔并济,招招有力。“日字冲拳、摊打、膀手……”一招一式,尽显岭南武术的沉实与气度。
来自佛山市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少年武者们次第登场,双人对练攻防有度,默契十足。高潮处,棍术表演者踏入中央水域,粼粼波光映照着翻飞的棍影,光影交错,气势如虹。

图源新华社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撰稿人乔卫提到,这段展现的是“天下风云出我辈,侠之大者与君归”的侠客精神。“这不仅是岭南儿女共同具备的开拓、勇敢进取的精神体现,亦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所拥有的侠客情结的体现。”
一句南拳北腿道出南派功夫的精髓,咏春拳短桥窄马攻守兼备,洪拳刚劲有力手法多样,蔡李佛拳刚柔相济灵活多变……
从大湾区起航,南派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将中华文化中坚韧不拔与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传递给了世界。

声入人心
粤曲《彩云追月》的旋律悠悠传来,粤港澳三地艺术家汪明荃、曾小敏、麦晓柔同唱这一经典曲目。
粤剧有着“南国红豆”的美誉,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不仅是粤港澳文化同源的有力见证,更是联结三地情感的艺术桥梁。
“这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粤港澳三地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曾小敏在演出后表示。

图源新华社
尽管三人来自不同地区、艺术经历各异,但对粤剧粤曲艺术的热爱和对大湾区文化的认同,让她们迅速找到了共鸣。三人的声音交织相融,恰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包容开放、敢于创新的生动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奏响《彩云追月》金石之音的,是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乐器——青铜句鑃。句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吴越地区。开幕式现场这件青铜句鑃,出土于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葬。在当时的南粤大地出现了这件乐器,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多元文明已在岭南大地上交融。

“我觉得岭南文化太丰富了,太精彩了,太独特了,要想在开幕式里完全表达出来,几乎不可能。”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感慨。他的办法,是浓缩,是精炼。
“十五运会开幕式的文学表达,就是立足于岭南文化,对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进行一个会意性、写意性的呈现。”乔卫他们做的,就是用文学化的叙事,把这些散落的“岭南符号”编织成一个关于“圆梦”的故事。

图源新华社
而且,借助现代科技,舞台之上的岭南文化焕发出全新活力。醒狮表演与AIGC、VR技术相互交融,英歌锣鼓搭配全息投影,龙舟竞渡场景通过AR技术“划”入观众席……岭南非遗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也在开幕式现场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岭南风雅,千年不绝;一脉相承,底蕴深藏。这些粤港澳世代传承的文化,生动演绎大湾区人的“精气神”。当夜幕散去,灯光熄灭,这份震撼与感悟,会被更多人久久记住,驻扎在更多人的心中。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社、广州日报、南方网)
话题研究员:魏伯航 杨逸 王涵琦 高雨宁 张思毅 王芳
策划:张哲 陈明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