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农:大湾区竞技体育迎来发展新机遇

南方理论
+订阅

编者按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万众期待的十五运会,已于11月9日正式拉开帷幕。这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社会各界期待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会,更是一场促进区域融合、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典。围绕十五运会背后的三地融合、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期《理论周刊》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解读,敬请关注。

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十五运会,为大湾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标志着粤港澳体育合作从交流走向协同,将为我国区域体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湾区样本”。

历史积淀与融合拓展

粤港澳竞技体育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体现了多元制度背景下体育治理的差异性。总体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积淀阶段:区域竞技体育体系的初步构建。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体育传统,在全国竞技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上世纪50年代起,广东在举重、乒乓球、排球、体操、游泳、田径等项目上建立起较完善的训练体系,并逐渐形成优势。香港、澳门在回归之前形成了以社团体育与学校体育为主体的多元结构。虽然三地交流有限,但在足球、武术等项目上已有互动,为日后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融合拓展阶段:跨区域体育合作的制度化演进。改革开放后,粤港澳三地体育往来日益密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多次邀请港澳选手参加省级赛事,如“省港杯”足球赛、“粤港澳体育舞蹈公开赛”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发展。此后,粤港澳青少年运动会、大湾区体育舞蹈大赛等赛事接连举办,体育交流进入制度化阶段。

协同跃升阶段:一体化体育治理格局的形成。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标志着三地竞技体育由合作交流进入协同发展阶段。赛事共建、资源共享、志愿联动等,使竞技体育在促进区域协同、社会认同与文化共建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体育成为大湾区治理体系融合的重要载体。

多元并存与优势互补

目前,粤港澳三地竞技体育各具优势,呈现出多元并存、优势互补但协同不足的特征。

竞技实力稳步提升,区域格局趋向均衡。广东在游泳、举重、田径、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水球等项目上处于领先地位,训练体系完备;香港拥有国际化赛事管理经验,并在自行车、帆船、击剑等项目上成绩突出;澳门则在武术、跆拳道等项目具备特色。总体上,大湾区已形成以广东为主体、港澳为两翼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

赛事体系联动发展,体育产业逐步成型。近年来,粤港澳三地赛事合作频繁,体育旅游与体育科技发展迅速。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均建有高水平体育设施,赛事带动文化、科技、传媒等产业联动发展,逐渐形成大湾区体育经济圈。

协同机制仍不完善,制度壁垒亟待破解。因制度差异、资源不均、人才流动不畅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仍然存在障碍。如港澳运动员参与内地赛事手续繁琐,教练员资格与运动员培训体系互认机制匮乏,青训资源分散等,协同效益未能充分释放的困局亟待破解。

资源共享与文化共建

粤港澳联合承办十五运会,为深化区域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今后应以此为契机,在治理机制、资源共享与文化共建等方面持续拓展,推动大湾区体育一体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完善跨区域治理机制,形成制度合力。在赛事筹办、人才培养、标准认证等方面实现常态化协作,形成制度协同与执行联动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赋能,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依托大湾区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体育大数据平台,加强运动表现分析、体能监测、智能训练等技术研发,实现科技赋能体育发展的集群效应,打造“科技型体育湾区”。

拓展体育产业空间,培育经济增长极。借助十五运会品牌效应,将赛事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体育产业集群,推动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双向融合。

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推动体育文化共融。充分发挥全运会的影响力,推动三地俱乐部共建训练基地,实现教练、运动员双向流动,设立“湾区青年运动会”“青训联盟”等交流平台。打造大湾区特色体育品牌与文化符号,推动青年共育与文化共融,让体育精神成为大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编辑 傅倩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