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广东省医学会逸仙围手术期管理论坛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本次论坛核心聚焦围手术期管理革新,现场嘉宾达成共识:需推动管理模式从“以手术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并积极探索“社区—三甲医院—社区”闭环管理新模式,以提升患者诊疗效果与就医体验。

以患者为中心
构建围手术期系统管理体系
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至相关治疗基本结束、身体基本康复的全过程。
如何实现科学管理围手术期,成为论坛热议的核心议题。
大会执行主席、孙逸仙纪念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张萌指出,精湛的手术技能与精准的麻醉管理是围手术期安全的“基石”,但其最终价值需通过患者安全、顺利的高质量康复得以体现。
过去数十年,外科及麻醉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患者争取到手术的机会,但在老龄化的今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大会主席、该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强调,随着老龄化加剧,接诊患者多合并多种慢病、服用多种药物,“完美的手术”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术前评估不足、术中管理疏漏、术后并发症处置不当,不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生存质量,还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围手术期管理已从单纯时间概念,演进为关乎诊疗全局的系统性医学体系,核心是实现从“以手术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将模糊的“共同负责”升级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多学科精密协作系统工程。
针对老年患者增多的现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元刚提出,需加强对老年患者的临床衰弱评估、心理健康评估等综合评估,才能保障理想预后。
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王丽娟则表示,科学的围手术期管理既要注重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这一“最好的医学人文”,也要强化多学科会诊,凝聚专业合力提升诊疗效果。

闭环管理新模式
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论坛现场,嘉宾围绕社区与三甲医院在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展开深入探讨。张萌创新性提出“社区—三甲医院—社区”围手术期闭环管理新模式,引发广泛关注。
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晓毅表示,社区全科医生在围手术期管理中具有独特价值:术前可作为“前哨站”,早期识别患者风险、优化身体条件,为三甲医院精准术前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术后则是康复“主战场”,通过切口护理、营养支持、药物调整、功能锻炼等持续照护,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周瑞坚认为,该模式能打破机构壁垒,将三甲医院的尖端专业技术与社区医疗广覆盖、可及性强的优势相结合,构建信息互通、职责分明、连续照护的完整体系。这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无缝、安心的康复路径,更是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的关键实践。
据了解,今年恰逢孙逸仙纪念医院建院19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家西医院,此次论坛亦是该院全科医学科以高水平学术交流为院庆献礼、践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