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通关展现融合发展新图景 | 全运观察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王庆峰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鸣枪开赛。

这不仅是本届全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更开创了全运会历史上跨境办赛的先河,成为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能力的重要窗口。

231.8公里的超长赛道,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起珠海、澳门、香港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来自内地及港澳25支队伍的上百名运动员从珠海市博物馆与规划馆门前广场出发,途经港珠澳大桥,穿越澳门、香港,最终返回珠海。在这场极具历史意义的比赛中,运动员们6次经过口岸,2次经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

跨境赛事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快速通关。十五运会是我国第一次由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全国性运动会,涉及三个地区,规则衔接至关重要。为保障赛事高效顺利进行,粤港澳三地紧密协作,设计了“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通关系统融合了北斗定位、射频识别、AI算法等尖端技术,实现“刷脸”代替“刷证”,运动员无需停车查验,全程享受“不踩刹车”的通关体验。而数字化技术的闭环管理,可以全程跟踪人员和车辆轨迹。

“通关连接民心”,传递东道主热情。粤港澳三地的通关合作新模式,展现的是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赛代表团通过专用通道可以团进团出、即到即走,持票观众也能实现“一证在手,说走就走”,共享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场比赛中,很多观众跟着赛事领略璀璨明珠澳门塔,呼吸香港大屿山的清新空气,游览珠海海岛上的“日月贝”歌剧院,享受这场视觉、味觉、听觉的三重盛会,领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风采。

这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成果。从“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粤车南下”香港政策发布,到“湾区社保服务通”“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实,再到粤港澳三地联合公布262项“湾区标准”……近年来,大湾区“软硬联通”加速,“说走就走”的跨境出行已成为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常态。每逢节假日,三地居民双向奔赴,各类文体活动、特色美食和医疗教育资源,已悄然成为大湾区居民生活的“标配”。

互联互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与便利人员往来,是推动区域融合的先决条件。根据报道,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超过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过3000人,是港澳来内地参赛和内地赴港澳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赛事结束后,三地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研究将相关技术推广至其他旅客的可行性,并持续探索更多便利旅客出入境的措施,助力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更为便捷高效。

内地和港澳“双向奔赴、共襄盛会”,选手们脚下的赛道,正延伸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编辑 朱琦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