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水利行业产教融合?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有这些看法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11月7日,第四届水利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化校区举行,来自全国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80余家单位的300余名嘉宾参加活动,共同研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水利行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4名嘉宾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果与前沿探索。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仲伟周提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应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驱动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具体来说,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用项目委托等形式形成激励机制;行业发挥桥梁作用,提供人才供需清单、行业标准并指导专业建设;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基地、提供兼职教师等途径,与学校建立利益共同体;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则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中国水电第七工程局河南洛宁项目部原专职副书记魏亚东分析了现阶段水电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他表示,我国水利正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智慧水利转型,“十五五”期间,我国近150座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即将启动,持续扩大的建设规模催生了海量人才需求。

魏亚东总结了当前水利人才需求特征的三大转变:从单一技能向复合能力转变,要求人才既懂传统水利工艺,又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从施工导向向生态导向转变,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领域人才需具备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统筹能力;从短期建设向长期运营转变,工程后期的运维管理、安全监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在随后的产教对话环节,6家校企单位代表同台对话,围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于立国认为,水利行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亟须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建议院校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编写专业教材等方式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开设多种微专业,帮助学生掌握“一主多专”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力谦表示,推动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无缝对接,需要学校引进生产元素,推行学徒制,搭建起全产业链平台。

他建议,学校要在校外设现场教学点,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同时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环节的培训平台,激发学生对水利行业的兴趣与热情。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玉成分享了“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产教融合经验。他介绍,该校推动当地开设基层水利特岗班,毕业生带编入职,形成示范效应,有效缓解基层人才荒。

同时,王玉成还强调了行业组织应该发挥的桥梁作用:“我们的产教融合直接建立在教研室之上,每一位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需对接1到2个对口的协会和行业组织,联系3到5家企业,为每一名学生带来5到10个岗位选择。”

此次活动由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指导,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办。

“当前,智慧水利加速发展、水利产业亟须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更需打破地域与领域的界限,用对话凝聚共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艳娥表示,本次活动的举办,是打破校企壁垒、打通“人才链-产业链”的良好契机,亦是构建“校企共生、协同发展”生态、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图片来源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张会玲 陈梅玉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