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广东省营养学会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暨南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岭南地区0~3岁婴幼儿配餐指南》(下称《指南》)在广州正式发布。《指南》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需求,结合岭南地区物产特点和饮食文化,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范配餐指引。

填补婴幼儿配餐标准空白
“0~3岁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窗口期,科学的喂养不仅关系到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更影响认知、情绪乃至免疫系统的发育。”广州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胡艳表示,目前托育机构的餐食普遍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月龄、不同食材如何搭配,往往靠经验操作。

《指南》的发布,填补了岭南地区婴幼儿配餐的标准空白,为托育机构和家庭提供了可操作、可监督的规范依据。胡艳介绍,《指南》细化到每个月龄阶段,从辅食添加到家庭膳食安排,均有明确标准。
在辅食添加策略上,《指南》强调循序渐进,从单一食材、细腻泥糊开始,建议每引入一种新食物后观察3~5天,确认没有不良或过敏反应再持续添加,并随着月龄增长,食物质地也由泥糊、碎末逐步过渡到软块,保证婴幼儿咀嚼能力得到提升。
另外,《指南》建议在6~12个月龄阶段,每月新增约8种食材,累计引入不少于56种,涵盖谷薯、蔬果、肉鱼、豆类等多类食物,促进婴幼儿味觉发育,建立口服耐受能力。同时,创新建立“同类食物能量互换”机制,例如谷薯类可用大米、小米、红薯、玉米互换等,让婴幼儿既能吃得多样,又方便家长灵活替换。
《指南》将于12月下旬上线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副教授、系主任朱艳娜表示,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物产丰富,《指南》在科学营养框架下充分吸纳岭南饮食文化的智慧,提出“食养结合”的理念。
朱艳娜介绍,《指南》共设计了232套食谱,覆盖0~36月龄婴幼儿阶段,每一阶段均明确了食材克重、营养素含量及烹饪方式,并同步拍摄了一日三餐加餐的教学视频。家长可根据孩子作息选择观看午餐、晚餐或加餐的做法,也可推荐给家中长辈,方便照护者按标准烹饪。

在她看来,婴幼儿的科学喂养不仅是对营养素的精准计算,更要关注饮食习惯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孩子的味觉偏好和饮食结构往往在早期就已奠定基础,我们希望岭南的孩子从小在熟悉的风味中建立起健康的饮食模式。”
针对岭南家庭普遍关注的“宝宝能不能喝老火汤”问题,《指南》在发扬岭南饮食文化的同时,科学调整了传统煲汤方式,倡导“汤羹”而非“清汤”,建议一岁以后再适量添加,并控制浓稠度,确保婴幼儿的能量密度与营养均衡。
广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婴幼儿营养配餐制度建设,有序开展配餐人员专项培训,根据婴幼儿家长、托育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家意见建议,优化完善《指南》内容,确保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胡艳表示,《指南》计划于12月下旬正式上线。公众可以通过“羊城托育”微信公众号获取完整版指南、带量食谱及教学视频。届时还会同步推出“妈咪厨房”等线下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菜谱制作与亲子烹饪体验。
南方+记者 厉思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