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护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铁塔有这些创举,时长共1分21秒)
硬核护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铁塔有这些创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拉开帷幕,这场“粤港澳”三地首次携手承办的体育盛会,成为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全国关注、举世瞩目。
面对全省各类重点场景通信网络焕新升级的需求,中国铁塔广东省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铁塔”)依托资源禀赋和核心能力,集中力量推进网络深度覆盖,靶向攻坚通信保障重点,高质量完成16个赛事地市约42000个站址通信服务能力升级,支撑体育场馆数智化转型需求,为盛事注入澎湃科技动能。
105个“一馆一案”实现场馆高品质网络
这场影响力空前的体育盛事,是城市运行水平的高光时刻,更是推动技术革新的检验场。广东铁塔为105个赛事场馆量身定做“一馆一案”策略,推动网络覆盖从“有”向“优”升级。
作为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提升广东奥体中心覆盖深度和应急能力成为重中之重。“针对看台区、功能区、绿茵场等场景科学规划分区,利用场馆主体结构挂载不同角度的天线阵列,采用多频协同、多载波聚合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最优分配,能满足10万人8K裸眼3D、视频直播等高速率、低时延的通信需求,”广东铁塔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场馆东西南北方向分别配置4个设备机房分散风险,即使局部‘宕机’,交叉组网方式能瞬间‘补位’,打造无断点、沉浸式通信体验”。
深圳科学公园内,蜿蜒4.6公里的马术越野赛道与湖光林色相映成趣。为守护这片自然风貌,广东铁塔采用“生态共融”型基站,支持4G/5G/5G-A全频接入,将网络设备和前沿通信技术巧妙“隐”于林间,实现了“景塔相融”。

十五运会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届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赛事,广东铁塔针对深圳湾“春茧”体育馆首次采用预制式钢管桩技术,如同“搭积木”般装嵌,施工周期从28天缩短至数小时,单桩节约混凝土5-10m³,施工噪音低于75分贝,粉尘污染减少80%,打造“绿色”赛事范本。

更多“量体裁衣”的方案在南粤落地。在汕尾红海湾帆船赛场,团队通过多方协商破解管制区内选址难题,创新提出“高强度浇筑+加固工艺”,为沿海基站锻造出抗台风“筋骨”设计,实现近海赛区信号升级优化;在东莞体育中心,美化景观塔集成通信、照明一体,共建共享,绿色低碳;在清远体育中心,依据场馆结构、容量需求,精准部署定向覆盖,打造每个座席的专属信号通道……

“十一个零风险”筑牢通信保障体系
随着十五运进入冲刺阶段,广东铁塔已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在指挥调度上,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专项网络监控保障组,强化“一盘棋”协同联动、前端“双保险”机制,确保特级重保站址“1分钟内调度响应、5分钟内闭环处理”,致力于实现赛事期间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十一个零风险”目标。
据悉,赛前广东铁塔已联合电信企业梳理出超1000个特级重保、超8100个一级重保、超32000个二级重保站址,完成多轮隐患排查整治。赛事期间严格执行“特级重保一天一巡,一级重保一周一巡”制度。围绕火炬传递、开幕式、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制定专项预案,针对灾害及突发事件制定“命题式”应急预案,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落实落细。

此外,广东铁塔利用站址资源优势在全省赛事核心区域点亮了98座“全网通、长续航、强传输”的新型应急基站,全面夯实极端场景下的通信恢复与应急响应能力。
数字基建注入“智慧全运”新引擎
广东铁塔依托自身数字基建能力,将AI、IVR、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智慧全运”实现了从“人工驱动”向“智能驱动”。AI智算体系筑牢机房安全屏障,通过强化多维多层管理,严格人员进出管控,保障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智能监测平台可对站址分级分类监控,实时呈现重保站址的运行态势,将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秒级”;配合IVR智能语音调度系统实现指令自动下达,构建重保站址数字化实时指挥,极大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数字化能力更从通信保障延伸至赛事服务的多个维度。在广州主城区广园黄村,在通信基站高位平台部署空气微站与黑光高清摄像机,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天候监测SO₂、NO₂、O₃、PM2.5等多项指标,为环境绿色低碳、可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汕头亚青会体育中心,通信铁塔搭载高位摄像机,实时捕捉场馆周边数据,“高位立体”安防监测体系,助力指挥中心实时掌控交通疏导、人群分布、应急事态。
南方+记者 姚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