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一小步,华附一大步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1:39

中小学“秋假”火了?华附开展第36个学农“秋假”社会实践,近800名学生奔赴田间地头

秋意正浓,在清远市飞来峡镇和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的稻田里,数百名身着蓝白校服的学生接连弯腰挥镰、徒步拉练、登上讲台讲课,迎接属于他们的“秋假”。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800名学生奔赴田间地头,开展为期6至7天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下称“学农”)。这是华附“学农”传统活动走过的第36年,是该校在飞来峡镇开展活动的第21年,也是华附将“学农”触角延伸到河源市东源县的第一年。

“今年是我们推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落地的一年,也是华附将优质教育辐射到更广泛地区的重要一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说,“学农”传统活动的一小步,是华附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步。

华附知识城校区的学生出发前往河源市。

华附知识城校区的学生出发前往河源市。

把思政课堂放在田埂上

“左手抓稻秆下半截,右手镰刀贴地面斜着割,不然会割到手。”在东源县上莞镇,农户在田里耐心指导学生收割稻谷。

华附知识城校区学生李珩瑜举起镰刀,猛一用力,稻秆没断,却在稻秆上划了道口子,引得农民伯伯和同学们哈哈大笑。

“我学着伯伯的样子,动作越来越顺畅,可没过半小时,就累得直不起腰了。”李珩瑜说,看看满手的泥渍和磨红的指尖,突然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学农”期间,华附学生以3到5人为一组,住进散落镇里的农户家中,开启“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模式。

华附学生在村子里帮忙清除杂草。

华附学生在村子里帮忙清除杂草。

清晨,他们跟着农户生火做饭,学习揉面、切菜;白天,他们下田割稻、晒谷、挖番薯,或帮村民清扫庭院、整理杂物;傍晚,他们围坐在农家小院里,听老人讲述乡村变迁的故事。

“皮肤黝黑的农户讲到他们摸索生态种植的经历时,我注意到他粗糙的手指一直轻轻摩挲着讲稿,他将种田的艰辛娓娓道来,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与农业的价值和意义。”华附知识城校区学生石嘉琳说,听完农户的诉说,“三农”一词有了新的重量,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加真实可感。

除了田间劳作,支教也是“学农”活动的重要项目。华附学生们纷纷站上小学班级里的讲台,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堂。

“学农”第二天下午,华附知识城校区学生温恩仪和张旖宁抱着语文课本走进上莞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她们为孩子们讲解课文《搭船的鸟》,引导学生们理解“搭船”的趣味。

华附学生为乡村小学的学生上课。

华附学生为乡村小学的学生上课。

“课堂上,我发现不是我来教他们,而是他们要带着我去见‘一只更生动的鸟’。”温恩仪说,当她提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鸟儿“搭便车”时,有的孩子说见过白鹭跟着捕鱼的小船飞,有的说燕子总跟着赶集归来的自行车“赶路”,“这些观察比课本里的文字更鲜活”。

华附知识城校区高二年级级长林程吉介绍,学校安排学生们作为老师,教导1到6年级的学生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在内不同的学科知识,累计授课12节。

“学生们非常重视,认真备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乡村孩子们带去欢乐,并带领他们学习知识。”林程吉说,这样的课堂不仅磨炼了学生们的耐心,也为乡村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实现了教育的“双向奔赴”。

在亲身耕作中学会敬畏自然

“大家要以坚定意志激发潜能,以团队协作温暖彼此,以严守纪律保障安全,走好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华附副校长林春鸿的鼓励下,华附知识城校区高二学生集体踏上了长达20公里的“征途”。

华附学生在山间拉练。

华附学生在山间拉练。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学农”体验,华附每年都会由“先头部队”——教师们开展实地探索,因地制宜设计、优化徒步方案。今年,华附在河源市的20公里研学路线穿越一座座高山,最终抵达一片茶园。

“攀路而上,汗湿衣襟,才能知道‘一山放出一山拦’的艰辛。”林春鸿说,抵达终点时沐秋风、品茶香,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每一步的艰辛,都不是无用的付出,而是对自我意志的挑战。

“学农”期间,华附在上莞镇中心小学举办了当地首次“奖教奖学金颁发仪式”,为该小学一至六年级90名学生颁发学业奖、学习进步奖、竞赛奖等,为23名教师颁发教研奖、教学奖等,共计捐赠一万五千元。

华附帮扶上莞镇中心小学。

华附帮扶上莞镇中心小学。

“华附的捐赠,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物质援助,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传递。”东源县上莞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蓝国成说,华附的学生带领孩子们看到了乡村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也帮助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早在今年1月,华附便与东源县“结缘”,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为东源中学“华附强基班”授牌并签约授牌“上莞镇仙湖村学农基地”,探索多元化、特色化办学,助推东源教育事业发展。

新修的公路牵着光奔跑、光伏板接住太阳、丝苗米在电商路上飘香……华附知识城校区高二7班的学生将此行的感想写成一首诗,诉说自己在田里乡间的所见所感。

华附学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学农”感想。

华附学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学农”感想。

“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上莞镇党委书记吴炳霖在“学农”期间为华附学生上了一堂别样的思政课,他结合自身基层经历,向大家讲述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

吴炳霖鼓励华附学生,要在亲身耕作中敬畏自然、感悟生命与自然的共生,在劳动中体会粮食来之不易,践行“光盘行动”,在集体协作中明白个人微光可汇聚成强大团队力量。

华附师生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田间合影。

华附师生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田间合影。

1990年,华附首次落地“学农”活动,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该校劳动教育品牌项目。2023年7月,华附以“学农”为基础的教学成果“耕读励志 铸魂育人:普通高中‘三同’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三十余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截至目前,华附已累计组织超1.7万名学生、近1000名教师走进乡村,用脚步丈量乡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今年,华附首次将“学农”的触角延伸至第二座城市,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华附石牌校区和知识校区分别奔赴不同的乡村开展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更多了,活动覆盖范围更广泛了,我们还特别动员东源中学的师生一起参与到‘学农’活动中来。”姚训琪说,“学农”活动不仅要给孩子们教授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素质和素养,帮助其学会坚持、增强韧性,在心中埋下一颗乡村振兴的种子。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陈理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通讯员 李芸

编辑 王露纯 周煦钊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