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圈阿叔的“养生足球”:跑不动,也要踢好人生加时赛| 我的全运会,时长共4分44秒)
粤圈阿叔的“养生足球”:跑不动,也要踢好人生加时赛|我的全运会

10月29日,广州荔湾体育馆,“广州40+足球联赛”的球员正在踢球。
暮色下的广州,城央万家灯火,如星星般点缀在一方灯火通明的绿茵场周围。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老男孩”,在绿茵场上奔跑竞逐。他们中有人头发花白,有人膝盖缠着绷带,有人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有人已退休多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州40+足球联赛”的球员。

暮色下的广州,一方灯火通明的绿茵场。
足球比赛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重要赛事之一。
在广州,这群绿茵场上的中老年群体,与追风少年们一样深爱着足球运动。
谭谭是广州40+足球联赛的组织者之一。
他坦言,组织联赛的初衷很简单:“踢球的中老年人太多,大家跑不过小年轻,自己却又不服老。”于是,他和一群老伙计一拍即合,在三个月前发起了“广州40+足球联赛”。

10月29日,广州荔湾体育馆,被足球赛吸引的人群。
联赛并不苛求参赛者的身份、籍贯或是能力。他们中有企业管理者、外贸从业者,甚至还有驻村书记。“球场上,即使是领导,也会非常接地气,没有任何架子。”谭谭笑着说。
筛选队员的唯一“门槛”,是年龄。

10月29日,广州荔湾体育馆,“广州40+足球联赛”的球员正在踢球。
联赛规定,参赛者必须年满40周岁,比赛前需查验身份证,以保证大家真的“上了年纪”。谭谭介绍:“现阶段,队里有人已58岁,队员的平均年龄也在45岁左右。”
51岁的球员刘勇从26岁开始踢球,至今已有25年。他形容,现在的踢球心态是“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年轻时争强好胜,现在更注重团队配合,享受奔跑的感觉。”他说,“在场上,我们忘记年龄,忘记烦恼,只觉得还能跑,就很快乐。”

许多年纪大些的足球爱好者会花更多时间进行赛前热身,防止受伤。
另一位56岁的球员严充,从1984年开始踢球,至今已有42年。他说:“我们这帮‘野孩子’当年在沙地泥地里光脚踢球,现在条件好了,但初心没变。足球是我们的老朋友。”每年,他还会跟高中时的老队友们约球。在他们看来,足球不仅是运动,更是青春的印记。

10月29日,广州荔湾体育馆,“广州40+足球联赛”的球员正在争球。
回忆起年轻时,现年56岁的球员杨钊辉感慨自己“追不上当年的速度了”。“年轻时,我是速度型前锋,百米成绩能有11秒8!”他为自己的身体素质感到自豪,“现在我还是踢前锋,去年在一场联赛中,我进了5球、助攻3次。虽然速度和爆发力不如从前,但成就感更强。”

下场后,老伙伴们聊天放松。
登上绿茵场,哪怕只是拦截一个威胁球,或是扑出一个射门,都让这些“老男孩们”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他们形容足球带来的快乐“妙不可言”:“那种满足感,是其他运动给不了的。沉浸其中的人才知道,这是难以言状的乐趣。”
对他们来说,足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精神信仰。“我以前想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因为踢球受了很严重的伤,那我会考虑是否还有机会去参加残疾人的足球赛。”谭谭笑着说,“就是不服输!”

一位50多岁的球员上场前,认真穿戴护腿板。
人至中年,年过半百,不少队员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90分钟球赛和人生是相似的。落后该怎么踢?领先该怎么踢?最后几分钟有机会扳平,又该怎么冲刺?”谭谭说,“人生不同阶段,追求的东西亦有不同。我们这个年纪,来参加这项竞技运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能跑、还能拼。”

10月29日晚上,“广州40+足球联赛”的球员正在踢球。
当球场灯光亮起,激情吼叫声、足球射门声,混杂着芳草与热汗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群“白发少年”不知疲倦地奔跑、传球、射门。他们或许不再年轻,但他们对足球的热爱,从未老去。
“只要能跑,就会一直踢下去。”他们说。
策划:王海军 曾强
统筹:王良珏 谭唯 李细华
编导/摄影:张迪 董天健
文字:李鹏程
剪辑:李永智 王良珏
设计:谭唯 潘洁
编辑:徐昊
运营:辜继漫 朱丽颖
校对:冯志坚
审核:曾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