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粤港澳“无感通关”,全运会首个跨境赛事8日举行
即将于11月8日鸣枪开赛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不仅是本届全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更开创了全运会历史上跨境办赛的先河,成为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能力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该赛事全程231.8公里,运动员将从珠海出发,途经港珠澳大桥,穿越澳门、香港后最终返回珠海,其间需6次经过口岸,全程实现“无感通关”。为保障赛事高效顺利进行,粤港澳三地紧密协作,在“硬联通”与“软联通”上同步发力,首创“口岸就是赛道”模式,首次实现运动员高速竞技状态下“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通行。
“香港入境事务处特别引入‘前置通关查验’与‘闭环管理’模式,为赛事提供专业保障。”香港入境事务处入境事务主任霍泳仪介绍,在‘前置通关查验’模式下,由赛事竞委会于赛前收集和核定赛事所需人员资讯,再提交内地边检单位、入境处及其他相关部门审核,形成互认“白名单”。于赛事当日,入境处会派出观察员于起点及终点协助内地相关单位检查赛事人员赴港证件及核对资料,确保仅白名单上人员及车辆可进入闭环区作赛并进出香港。
霍泳仪说,赛事期间,参赛人员及车辆将全程处于封闭状态,通过配备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的设备、GPS手环,结合赛道直播监控与无人机跟踪,实现人员、车辆轨迹与通关数据的实时掌握。针对突发情况,入境处还派员驻守指挥中心,可快速协调粤港澳三地边检、医护等单位,确保受伤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霍泳仪表示,为加强人员面对全运会突发事件的应变及协作能力,入境处早前举行“全国运动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桌上推演”,以模拟实际情境为基础,重点针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运动员或有关人士在管制站的出入境安排,以及十五运会跨境赛事中可能遇上的紧急情况,进行情境分析及流程推演,确保各项安排更臻完善。“例如有运动员因意外受伤,需要送院治理。驻守赛事指挥中心的入境处人员就会马上联系协调统筹办、珠海赛区边检部门、医护人员及入境处为赛事成立的特别职务队等不同工作单位,确保伤者能在合乎出入境措施要求下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香港入境处在香港国际机场、高铁西九龙站、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口岸四大主要口岸,设置16条十五运“出入境专属通道”。记者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现场体验发现,已登记人员仅需刷脸,7秒钟即可完成全部通关手续。“运动员及相关人员首次来港登记后,赛事期间无需使用实体身份证件,凭容貌识别即可自助通关。”霍泳仪表示,预计将有5000名相关人员享受这一专属安排。
对于赛事结束后先进经验的推广,霍泳仪透露,香港入境处将总结本次十五运会出入境工作经验,研究将相关技术推广至其他访客的可行性,并持续探索更多便利访客出入境的措施,助力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更为便捷高效。
采写/脚本:South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South记者 许晓鑫
平面设计:South记者 赖美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