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业评价》丛书是“官方”教辅吗?“官方”教辅为什么题量不足不符合师生真实需求?在“鸡娃”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家长如何放心放下教辅?
11月6日,广州市教育局围绕近期社会热议的中小学校教辅使用等多个相关问题进行回应,明确《阳光学业评价》丛书并非广州市“官方”教辅。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辅材料由各区自行选用。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帮助青少年走出题海、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成才观,从“短期分数”走向“终身成长”。
《阳光学业评价》非“官方”教辅
个别区和学校未使用
目前,广州与课本配套的教辅材料是《阳光学业评价》,但该教辅材料并非“官方”教辅,有个别区和学校并未使用。
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阳光学业评价》丛书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审批全学科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委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研发。
其核心优势在于专业性和系统性,融合了广州市“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智慧阳光评价研究”的最新成果,能较为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经验和科研水平。
“丛书的编写人员源自教学一线。他们是全市数十所名校的一百多名特级、高级教师,熟知教学重难点、学生常见误区以及课堂实际需求,将编写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教辅内容经过反复验证,确保准确性与逻辑的严密性,使其能够直接服务于日常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然而,有教师反映《阳光学业评价》不是很好用,为什么?
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首先,《阳光学业评价》丛书以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设置单元学习目标,以主题式、项目式学习设置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比较传统、按部就班风格的学校和老师,可能会感觉大单元的设计不能方便每课一练,不能直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考点。
其次,相较市面上的市场化教辅,进校园的教辅材料有严格的资质、授权、印张和价格的限定。《阳光学业评价》丛书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印张数量、题量等方面,相较市面教辅会略显“单薄”,可能有的老师觉得不够用。
最后,造成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可能与学生的学情差异有关。
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帮助青少年走出题海、全面发展
由于《阳光学业评价》相对“单薄”,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其题量不足,与师生的真实需求产生矛盾,广州市教育局会有改进措施吗?
围绕这一问题,以及家长和教师提出的“‘一教一辅’如何真正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如何让政策既减负又提质,不流于形式”等需要,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广州既通过“压总量、控时间”调控作业的“量”,也通过加强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质”,致力于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比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举办了高质量作业设计大赛,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也深入开展对于作业设计的研究,鼓励各校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落实管理,以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种种举措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通过提质增效,也提升了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效率。
“作业设计主要是指鼓励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作业,布置分层作业,既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得足,也要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饱、学得优。”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我们鼓励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在实际学习中,一本教辅确实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家长往往会自行补充选购一些教辅,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我们能理解,也会继续加强教辅管理,加强作业设计。”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帮助青少年走出题海,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是家长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任重而道远。
如何放下教辅“解药”?
引导从重视“短期分数”走向着眼“终身成长”
在“鸡娃”现象普遍的今天,家长如何才能放心放下教辅?
针对这一问题,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鸡娃”“内卷”盛行的当下,要让家长放下教辅这一“解药”,将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广州将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确保学生当堂理解、学会;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对教辅的依赖。
其次,在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将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多元的育人评价体系。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将持续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并使其在升学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还将深化中考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教学和学习方式从“机械刷题”向“能力提升”转变。
此外,广州市教育局将持续做好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每一个家庭回归教育的本质,从“盲目填充”转向“科学滋养”,从“短期分数”走向“终身成长”。
最后,广州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数字化手段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我们将积极推广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等系统与“国平台”“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开放、更便捷的在线学习资源。”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南方+记者 陈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