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地铁广佛线通车15周年为契机,佛山市南海区开展了一场关于广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专题视察。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桥,到一条条谋划推进的轨道交通线路,再到两座城市日益紧密的融合共生,这场视察描绘出一幅更高维度、更深层次的广佛同城新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核心位置,赫然矗立着一个名字:大沥。

11月3日,南海开展广佛地铁通车15周年暨广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专题视察。图为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南海段)建设现场。廖明璨 摄
大沥在广佛同城中的角色,不仅是受益者,更是探索者和破局者。在长达197公里的广佛交界线上,南海区是广佛两市接壤最长的行政区;大沥是接壤最长的镇街。规划中的佛穗莞城际,也将在大沥设两站。长期以来,大沥始终在打造最前沿、最便利、最时尚的广佛全域同城样本。广佛同城在大沥的成功,意味着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同城化是可行的、可复制推广的。
广佛同城是南海最大的确定性,而大沥正是广佛同城的桥头堡、先行区、主战场。今日之大沥,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的地理中心,也是佛山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正投入超500亿元建设千灯湖中轴中央时尚区,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湾区节点、广佛之芯”并非口号,而是大沥必须扛起的历史担当。
广佛同城,始于交通,兴于产业,但最终将成于人心。在这场跨越行政藩篱、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的伟大实践中,大沥,这个拥有最长广佛边界的大镇,展现独特的探索样本。

最便利
从行政边缘到极点中心,重塑广佛时空观
许多人熟知,2010年11月3日广佛地铁正式开通,成为广佛同城的重要里程碑。但对大沥而言,同城化进程早在数十年前便已悄然开启。
身处广佛交界,这里是行政区域的边缘,更是广佛极点的中心地带。省佛通衢的故事流传百年,作为广佛历史上第一条贯通陆路,它开启了两地商贸往来的序幕;改革开放后,广佛公路横贯大沥,自广州中山八路西行,首站即为大沥黄岐,民间因而将此地称为“中山九路”,象征着两地血脉相连的区位纽带。
即便在轨道交通领域,广州地铁五号线早于2009年12月通车,虽然没有冠以“广佛”之名,但是其始发站起点滘口站距离大沥最近的楼盘仅300米,实为广佛轨道交通融合的先声。
近两年来,大沥累计投入10亿元,打通了临广片区道路约12.3公里,涵盖广佛大桥、彩滨南路、浔峰洲路等关键通道。未来还将持续投入约15亿元,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体系,着力提升交通便利性,实现两市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与无缝对接。“广佛大桥的开通深化了广佛同城共融,方便广佛两地通勤,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们有成熟的配套,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大沥居住、经商、消费,让这里成为一条新的‘省佛通衢’。”大沥镇白沙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黄祥辉说。

大沥将持续投入约15亿元,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体系,着力提升交通便利性。图为广佛大桥。廖明璨 摄
目前,大沥辖区内拥有20条广佛衔接道路,是广佛交界地带道路密度最高的区域。在建及规划中的佛穗莞城际、广湛高铁以及佛山地铁5号线、6号线、8号线、10号线均途经大沥,建成后将实现15分钟直达广佛市中心,30分钟抵达白云机场,1小时通达广澳深珠核心城市圈。
尤为关键的是,为加快推进佛穗莞城际轨道落地,大沥全镇上下干部和群众都翘首以盼,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前期工作。项目一旦建成,大沥将成为串联广佛都市圈东西向发展的战略支点,真正实现“轨通人心通”。

最时尚
从外溢承接到价值共生,注入经济新内涵
交通畅达,是产业繁荣的基石。产业兴盛,则是交通优势的必然回响。
作为广州“千年商都”的延伸腹地,在珠三角仍依赖水运的时代,大沥已在省佛通衢的带动下,率先构建起陆路联通、商贸活跃的发展样本。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广佛公路等交通动脉,大沥迅速崛起为广州通往佛山乃至粤西、广西、贵州等地的重要门户,并抓住了广州专业市场外迁的历史机遇,打造出享誉全国的“中国商贸名镇”等“金招牌”,形成并铸就了名闻遐迩的“广佛黄金走廊”。
如今,大沥拥有41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8000亿元,持续承接广州产业外溢,积极培育直播电商、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推动“广佛黄金走廊”迈向升级版,助力驱动两地经济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大沥正以路通、岸通、轨通“三通”为抓手,推动“广佛湾—白鹅潭”经济活力带建设。大沥紧密承接深度对接广州的产业外溢辐射与功能辐射,在直播电商、现代物流、时尚产业、食品大健康等领域持续深化链接,成功引进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一批高能级项目相继布局,正加速从传统商贸重镇转型为现代化产业中枢。

2025年8月,千灯湖中轴中央时尚区建设正式启动。沥宣供图
时尚,是今天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广佛两地都正在时尚产业上加码布局。2025年,乘着纳入佛山中心城区的战略东风,大沥以人文经济为引领,正式启动千灯湖中轴中央时尚区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品质跃升,探索走出一条以“时尚驱动”为核心,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对于大沥以时尚引领产业破局,南海寄予厚望。南海区区长王勇说,千灯湖中轴中央时尚区建设要为区域树立地标中心、为城市注入文化灵魂、为商贸加持时尚品牌、为产业增添创新动力、为发展集约空间载体、为市民提供优质生活。

最前沿
从地缘相邻到心缘相融,重塑身份新认同
广佛同城的最前沿,正是广佛同心的最深处。
交通和产业是“硬连接”,而人流和人心是“软连接”。数据显示,2024年广佛之间日均出行量达189.6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约37.5万人,较2019年增长12.9%,占广州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总量的61.5%。其中,大沥等四个镇街,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通勤流量。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千百年来广佛两地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同宗同源的文化根基。自隋唐起,南海县城长期与广州府城同城而治,历时逾1300年,形成了独特的行政与文化共生格局。大沥更是两地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的百年结契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两地情谊绵延不绝的生动写照。
2022年,《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一区、三轴、一环”的空间格局,大沥正位于中部核心发展轴,汇聚优质资源要素,被定位为同城化主战场;2023年底,《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总体格局,明确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强化双城协同效应。
在此背景下,2023年大沥携手荔湾区桥中、石围塘、茶滘、海龙、中南五个街道,共建联合党委,启用广佛湾党群服务中心,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深化协作,初步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衔接、互为支撑”的区域党建新格局,基本构建起“荔南党建示范带”一核多元的发展态势。
同时,大沥以“盐步老龙”文化IP为核心抓手,持续推进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举办系列民俗活动与跨界合作,让传统文化成为凝聚共识、促进融合的精神纽带。
“几乎不觉得在跨城,而就是在一座城市的两条街道之间行走。”总部位于大沥盐步的佛山德启首饰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德明以前从荔湾到大沥上班很塞车,现在就15分钟时间,他也认识很多在广州工作、在大沥置业的老外,“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大沥的故事,早已超越一镇一区的发展叙事。它是广佛边界最长的物理存在,更是双城情感交融最深的精神载体;它坐拥最密集的交通网络,也孕育着最具活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它承载着千年商都的历史荣光,也在奋力书写现代都市的崭新篇章。
如果说广佛同城是破解中国城市群发展难题的“钥匙”,那么大沥就是这把钥匙上尤其关键的一道印痕。
采写:南方+记者 熊程
通讯员 沥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