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传来喜讯,养殖了11个月的禾虫迎来今年第三次出水,这次产出达50余斤,较前两次十几斤的产量实现大幅突破。
当晚11时,笔者来到位于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的禾虫养殖基地,记录了震撼的禾虫婚舞现场,只见禾虫在水中灵动扭动、成团追逐,鲜活展现出阳江“水中虫草”的生长活力。
“从人工培育苗种,到后期的投喂和田间管理,过程是比较漫长和艰辛的,这次的收成还是比较满意。”阳江市禾虫研究院院长、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专业教授陈兴汉分享起他的喜悦。
“像我们这样大面积养殖禾虫,产量高峰期是在投苗的第三年,如果管理到位的话,估计每亩能产出约200斤。”广东同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真维告诉笔者。
阳江“水中虫草”能有此番长势,离不开当地“多年生稻+禾虫”的种养模式。依托阳江市禾虫产业研究院的技术支持,禾虫在淡水稻田里顺利生长,此次高产叠加婚舞盛况,让大家看到了阳江“水中虫草”的养殖潜力。一起通过视频直观感受下这份田间奇鲜的独特魅力吧!
延伸阅读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有“水中虫草”之称,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地带,喜欢栖息于稻田或浅滩的淤泥沙质土中,因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成熟,故名禾虫。
禾虫形似桑蚕,又像蜈蚣,虫身丰腴,含浆饱满。尽管它软体的外观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在阳江食客的眼里禾虫却是不折不扣的“宝贝”——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经济、药用价值,故被称为“水中虫草”。
《本草纲目拾遗》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它具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功效。
●相关链接
撰文:巫雅柠 赵强
出镜:沈小计
拍摄:林家歧
剪辑:许志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