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上学!”:厌学背后的心理创伤,比懒惰更值得关注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我不想上学!”——这句话可能是许多孩子对父母说过最扎心的话。

当孩子抗拒上学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就是懒!”“别人都能坚持,为什么你不行?”但鲜少有人追问:厌学的背后,是否藏着我们未曾看见的伤口?

一、厌学≠懒惰:被误解的“求救信号”

心理学研究发现,80%的厌学行为与心理压力相关,而非单纯的“怕吃苦”。孩子可能正在经历:

学业高压:成绩排名、过度竞争导致的焦虑甚至躯体化反应(如头痛、失眠);

社交困境:校园霸凌、孤立、人际关系挫败;

家庭冲突:父母的高期待、否定式教育引发的自我否定;

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未被识别的情绪问题。

案例:15岁的小宇因“装病逃学”被家长责骂,后经诊断是重度焦虑引发的肠胃功能紊乱。他的“懒惰”,实则是身体在代偿心理痛苦。

二、忽视心理创伤的代价:从厌学到厌世

当孩子的情绪长期被漠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自我价值感崩塌——“我学不好,所以我不配被爱”;

逃避行为升级:从逃学到沉迷网络,甚至自伤;

终身心理阴影:成年后仍被“习得性无助”困扰。

研究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62%的厌学青少年存在中度以上抑郁倾向,但仅12%的家长主动寻求心理干预。

三、如何正确应对厌学?3个关键步骤

放下批判,倾听“潜台词”

孩子说“学校很无聊”时,试着问:“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难受?”而非“你必须去”。

评估心理状态

观察睡眠、饮食、社交变化,必要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

重建学习意义感

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逐步找回掌控感。

厌学不是叛逆的宣言,而是心灵的呼救。当我们摘下“懒惰”的有色眼镜,或许能看见那个躲在愤怒背后的、不知所措的孩子。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优秀学生”,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关注我们,获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1v1心理咨询体验福利」,开启你的心灵成长之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