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陆 夷
近期,漫步广州的大街小巷,总能与操着不同语言的广交会客商不期而遇,他们已然成为这座千年商都最有辨识度的“流动风景”。
这正是第138届广交会“人气指数”再度飙升的直观展现。共有来自22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上届增长7.5%,再创历史新高;共有158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增长12%……在全球关税调整的贸易新格局下,新老朋友跨越山海、如约而至,以实际行动“用脚投票”,也有力说明了“中国第一展”的含金量。

把视野投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这份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作为中国外贸公认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不仅是企业抓抢订单的大平台,更蕴含着产业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大机遇。从参展规模更大、展商质量更高、题材结构更优、配套活动更丰富,到拥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再到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新能源、健康绿色等领域……69岁的广交会,着力在拓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持续提升办展能力和服务水平,让采供对接更高效,行业趋势更清晰,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创造与过硬品质能赢得更大市场”的确定性。
广交会的旺盛人气与我国外贸数据形成生动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外贸增长的坚韧曲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值得关注的是,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地区的进出口额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新兴市场潜力愈发凸显,这离不开广交会等平台重要作用的发挥。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提升贸易促进平台功能,为下一步广交会优化升级明确了路径和方向,也向全球客商释放出“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的鲜明信号。

11月4日,本届广交会圆满闭幕。但会展经济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展会本身,更在于其辐射带动的“乘数效应”。本届广交会期间,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汇聚一堂,寻找大湾区发展的新机遇;再过几天,万众期待的十五运会也将拉开帷幕。当广交会的贸易热度、招商大会的投资热度与全运会的赛事热度相互叠加,“会展+文旅”“会展+赛事”“会展+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一步步将“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便利的营商环境,与全球客商互利共赢的潜力无限、机会多多。历届广交会落幕之后,都会迎来一波“探厂热”“合作热”。期待各地充分利用这一长尾效应,把展会期间的“超级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