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乒乓球队总教练李静:十五运会高手如云,但“波系圆嘅,打过先知”|港故事•冲刺全运会

今日香港地
+订阅

06:25

李静:十五运会高手如云,但“波系圆嘅,打过先知”

“能成为十五运会火炬手,不只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香港乒乓球乃至整个香港体育界的认可!”维港碧波之上,渡轮甲板成了最特别的跑道。唯一一位“海上火炬手”、中国香港乒乓球队总教练李静高举圣火,难掩激动。这是他扎根香江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从叱咤赛场的“乒乓小子”到运筹帷幄的总教练,李静用四分之一世纪,将个人命运与香港乒乓球的发展、与祖国跳动的脉搏紧紧系在一起。

“火炬传递既是致敬来路,更是点亮未来”

“当火炬手不是第一次,却是最特别的一次。”面对South的镜头,他“爆料”说,“身为‘陆地运动员’却要踏浪传火,登船前还担心‘晕浪’。”可当渡轮驶进维港,海风拂面、两岸天际线扑面而来的刹那,所有紧张瞬间消失,心中豁然开朗。“以前在地上跑,这次在海上行;以前观众是人群,这次要同海鸥、鱼、虾、蟹同乐。”他笑言,“看着维港两岸的高楼大厦,那一刻我真心感觉到,这就是香港的浪漫,我为这座城市骄傲。”

根据香港赛区执委会统计,每位火炬接力跑手大约“跑程”一分钟;李静的海上之旅足足7分钟。他不断朝直播镜头挥手、比心,令其他火炬手颇为“眼红”。他哈哈大笑说,“可能火炬拿久了,感受到火炬热力十足。”

记者了解到,十五运会香港站火炬传递仪式共有50位火炬手。其中,李静的大弟子、乒乓球运动员黄镇廷被安排为火炬传递首棒,女子击剑运动员佘缮妡跑最后一棒。

“这个安排真的很用心!”李静告诉记者,香港回归祖国后,第一枚奥运奖牌来自乒乓球,第一枚奥运金牌则是击剑。今天,圣火从乒乓球起步,由击剑运动员收尾并点燃圣火盆,“既是致敬来路,更是点亮未来。”

“背靠祖国,面向国际”助香港乒乓球屡创佳绩

众所周知,香港回归祖国后的首枚奥运奖牌,就是李静与搭档高礼泽所得。

李静说,自己出生在珠海斗门,6岁开始打乒乓球,17岁以全国赛男单亚军跻身国家队。2000年,李静来到香港,从此与这片土地的乒乓球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与老搭档高礼泽并肩作战代表中国香港出战男子双打赛事。这对“乒乓孖宝”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斩获银牌,为香港乒乓球书写了辉煌一页。这份成绩不仅是李静个人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更让乒乓球成为香港回归祖国后首个斩获奥运奖牌的项目,奠定了其在香港体育界的特殊地位。有香港媒体统计当年“十大港人最开心事件”,“乒乓孖宝”获奖牌名列第一。

“国家队里强手云集,竞争堪称白热化。我们当年虽也算圈内好手,却并非顶尖梯队,直到来到香港,才真正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李静坦言,“这离不开‘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不管是当运动员时,还是如今转型做教练,这份助力都实实在在。”

加入香港队后,他们采用“以赛代练”的模式,一年下来要参加十几场大小赛事,几乎月月都在赛场实战。

为进一步提升竞技水平,李静和高礼泽想到了回“娘家”取经,“我们都曾在省队、国家队受训,那里是我们的‘学艺之地’,队友们都是师兄弟,感情格外深厚。”一边是香港提供的充足国际赛事机会,一边能随时回到内地与顶尖高手切磋交流,“背靠祖国,面向国际”的优势让他们的技术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准。凭借这股拼劲与得天独厚的条件,两人越战越勇,最终携手站上了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现在大家常说,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我本人其实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静笑言。

成为教练后,李静继续带着自己的队伍回内地训练。“国家队也好,省队也好,对我们香港队都非常欢迎。几乎每年的空当期,我们都有机会与内地队伍训练,比赛切磋。”

“作为教练,您有何独家训练秘籍?”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静回答说,自己会采用一点“极端”的方式给队员们“挑刺”。在他看来,竞技体育就是“一刀一枪见真章”,因此无论球员输赢,他都会精准挑出问题,以严苛的话语激发他们的专注力与敬畏心,“如果你每天练球,和和平平、开开心心,那就成‘太极波’了,只有碰撞才有火花,只有经历最难受的时刻,才懂得追求赢波时的快乐。”

同时,他积极推动球员们“走出去”,参与日本、欧洲等地的联赛锻炼,接受国际赛场最先进的理念和训练方式。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杜凯琹、苏慧音和李皓晴在女团铜牌争夺赛上击败上届亚军德国队,拿到了中国香港乒乓球史上首个奥运会团体奖牌。

李静回忆道,在女团颁奖仪式后,隔壁国乒正在拍照,中国香港队的姑娘们在边上看着,也想跟着一起合影。这时,刘国梁主动招手邀请她们,姑娘们兴奋地冲了过去,和国乒成员们闹成了一团。“能在奥运赛场上留下一张这样的合影十足珍贵,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为国争光。”

在李静看来,香港乒乓球发展除了队员们的努力拼搏,更离不开国家的鼎力支持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扶持。二十年来,香港有计划地培养本土年轻选手,通过与内地的常态化交流提升实力——时而邀请内地选手来港训练,时而带队赴内地切磋,技术与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如今,借助科技手段分析技术动作,借鉴内地先进训练方法,香港队学到了很多高水平的技术和想法,这份帮助让我们无比感激。”

李静为年轻运动员感到欣慰,他说,相比自己那一代球员,如今年轻队员能获得更充足的支持和更可观的收入,社会对体育成绩的认可也达到新高度。但他也不忘提醒年轻人,面对社交媒体、粉丝圈等外界诱惑,更要做到自律自强,保持专注,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李静观察到,近年来,国外乒乓球水平正逐渐与中国缩小差距,“特别是法国、瑞典、巴西都有球员在国际赛场取得不俗战绩”。他认为,一方面是国外球员高度职业化,在比赛和训练时都能够保持高度专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增强了训练水平,中国球员的一个动作,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慢放反复看再模仿,包括中国教练外出教学,好的方法外国人也在学。“他们的进步我们要承认,我们的不足或进步慢也要正视,因此必须创新。无论哪一行都要有创新点,这很关键,教练的思维与引导同样重要。”

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交流盛会

作为总教练,李静始终以谦逊务实的态度带领香港队前行。

面对即将于澳门举行的十五运会乒乓球比赛,他坦言,国家队选手分散在各省队,其实力不言而喻,香港队将以学习交流为主,并没有定明确的名次,“友谊第一,输赢次之,更期待球员们能有出色的表演和发挥”。他深知全运会赛场藏龙卧虎,各省队伍实力强劲且变数颇多,但他坚信,与高手过招本身就是对年轻选手最好的锻炼。“波系圆嘅,打过先知。”

李静表示,香港队与内地球队情谊颇深,比赛期间,他都会看有无机会同过往的师兄弟请教交流。“十五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交流的盛宴。”

他透露,计划在十五运会后组织青少年赴广州交流训练,为香港乒乓培养后备力量。“关键是要让他们尝尝广州本地的美食,运动都要讲究吃。让年轻人多感受大湾区的氛围,先吃好再练精,在交流中成长”。李静笑着说道。

“25年了,我早已完全融入香港,这里的水土、饮食,甚至每一处烟火气,都让我倍感亲切。”从赛场上的拼搏者,到赛场下的领航人,虽然身份转变,但李静对乒乓球的执着、对香港的深情却始终不变。他坚信,在祖国的支持与香港的努力下,香港乒乓球将继续发扬光大,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终将接过接力棒,为这片“福地”增光添彩。“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乒乓球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采写/脚本:South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South记者 许晓鑫

平面设计:South记者赖美雅

编辑 谢小梅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