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赵正军,是一位在部队服役多年的老兵,也是在这里扎根工作了40多年的“老班长”。如今,作为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负责人,他把“老班长工作室”当成了新的“阵地”,用日复一日的奔走和倾听,守护着辖区退役军人的安心与温暖。

“老班长”赵正军(左)
当好化解矛盾的“贴心人”
“不去走,不去聊,怎么知道他们需要啥?”赵正军相信,工作要做实,脚步首先要走到。为了精准掌握每一位退役军人的情况,他带着服务站的同事实行“一人一档”管理,还琢磨出一套“红橙黄绿白”的五色分类法,根据不同颜色区分关注和帮扶的紧急程度。
在他的办公桌上,有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走访情况和各类信息。四年里,他累计走访了1126人次,和46位优抚对象保持着紧密联系。哪位老兵身体不好,哪家遇到了烦心事,这些细节他都记在本上,更放在心里。
老兵曹某因为女儿上学的费用而烦心。赵正军知道后,把这事记在心头,专门用红笔在笔记本上做了标记。为此,那段时间他多方沟通联络,终于让曹某心头这块大石头落了地。当曹某的女儿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曹某拉着赵正军的手,眼圈泛红:“老班长,你可是帮了我们家大忙了。”
“老班长工作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赵正军处理事情,总是不急不躁,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
2024年11月,退役军人袁金龙因为耳鸣治疗的问题来到服务站时,情绪低落。赵正军先安抚他坐下,慢慢听他讲清楚事情的原委。随后,他立刻联系社区了解情况。那段时间,他多次找袁金龙聊天,不仅关心病情,也询问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还把处理的进展及时告诉他,让他安心。
后来,赵正军陪着袁金龙一起去现场协商。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双方达成了和解。几天后,袁金龙送来“心系老兵,真诚服务”的锦旗,郑重地挂在服务站的墙上。
让老兵精神在社区生根发芽
赵正军常说:“一个人能力有限,大家一起来,力量就大了。”他不仅自己埋头干,更想着怎么把退役军人们组织起来,让大家一起为社区出力。

“老班长”赵正军
他牵头组建了“红星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大部分都是退役军人。其中有5位还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成了调解邻里纠纷、参与基层治理的骨干,一年能帮忙解决20多起矛盾。在他的推动下,辖区里还有3家企业成立了“退役军人之家”,这里成了老兵们交流、互助的新平台。退役老兵说:“在这里,又找到了当年在部队那种互帮互助的感觉。”
赵正军还特别注重用老兵的故事去感染年轻人。每年春节,他组织的老兵红星书画队都会走进社区、学校,为大家写春联、送福字,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5年,特别受居民欢迎。80多岁的退役老兵刘美佳,逢人便念叨赵正军的好。在他看来,这位奔波忙碌的站长,是真正把战友们的事当成自己事来办的“贴心人”。
从帮老兵申请补助,到宣讲优抚政策、倾听战友们的诉求,赵正军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40年过去了,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他为老兵服务的心始终没变。就像他说的那样:“军装虽然脱下了,但心里的信仰从来没变,就是想着能为大伙儿做点实事。只要老兵们需要,我这个‘老班长’就一直在。”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叶婷婷 刁晓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