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默 达
最近,南京大学食堂供应帝王蟹引发争议。有人指责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应被滥用,有人担心昂贵餐品激起攀比心理,更有人质疑吃掉了国家对食堂的补贴。
11月4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涉事的第九食堂处于服务升级和菜品测试阶段,师生反馈较好,为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风尚,目前涉事窗口已调整餐品供应。多方信源也表明,南京大学食堂近年来持续推出1分钱爱心早餐、1.5元阳春面、平价素菜、学子套餐等保供稳价举措,一直是有口皆碑的“网红食堂”。
伴随着高校食堂的一系列改革,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消费并非都依赖国家补贴,也存在对外招标、加盟经营、自负盈亏的店铺和窗口。由于获客稳定、竞争激烈,许多商家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涉事窗口为了宣传,以低于市场价供应海鲜也无可厚非。个别高端餐品和改善性需求不会改变大学食堂的公益属性,也很难动摇局部市场中平价消费的基本盘。面对网友的质疑,校方可大方回应,并就补贴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今日大学生“干饭”早已和过去不同。我们熟悉的大伙食堂、平价菜品仍在持续供应,种类更加丰富且质量越来越高;自主经营、入驻加盟式的风味窗口丰富了学生的选择,让每一餐都值得期待;校内的咖啡厅是小组讨论、约会休闲的常见地点,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点菜式的小餐馆满足了学生聚餐、对外招待的需要;还有不定期的大厨做客、菜品交流,有“鹅腿阿姨”也有奶茶夜宵……大学校园很大,不止能容纳一间食堂,“好好吃饭”的意义也在变化,融入更多的社会属性和时代印记。而许多人怀念的“咸菜稀饭配馒头,铁盘打菜难见荤”的场景或许再也回不去了,更不符合当下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精致的菜品会引发攀比之风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会随之消亡吗?部分网友忧心忡忡,但不必上纲上线。一只帝王蟹挖不出消费观念的鸿沟,大学与社会之间也无坚固的藩篱。我们可以为食堂定制菜谱,却不可能阻止学生走出校门去拥抱花花绿绿的世界,去消费,去学习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奋斗也好,享受也罢,关键是量力而行、自食其力,历经世事参差并始终热爱生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谁,或许这才是内心坚定的真正表现。
评论区里,有人表示“要用做家教赚到的钱和室友一起尝尝鲜”,有人遗憾“本来导师打算预订一只犒劳课题组的同学,如今吃不到了”,有人感慨“工作多年再没有遇到学校里那样平价美味的餐食,再没有那群无论吃什么都兴高采烈的伙伴”……或许这才是多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他们有能力精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同样能走好脚下的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