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拥抱了粤港澳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03:20

这一次,我拥抱了粤港澳

珠江两岸相映生辉

维多利亚港风情万种

路氹城霓虹闪烁

我,全国运动会

有了新的“搭子”粤港澳

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

开启了一段新的不凡之旅

我,始于“不凡”。

这份底气,藏在与生俱来的基因里。

肩负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怀揣着要让老百姓看到中国体育力量的初心,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喜庆氛围里,我在北京迎来了“第一次亮相”。

当万名运动员走进体育场,观众席上欢呼雷动,当“7人4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从广播里传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那一刻,我知道,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其实,我与广东也非常“有缘”,1987年和2001年,我两次在广州搭台。

如今,你们熟悉的一些名字,也曾闪耀全运会。

比如钟南山院士。

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却不知道他曾在我的赛场打破400米栏全国纪录。

从1959年至今,我走过了六十六载,见证中国体育由弱到强。

我,擅长“造星”。

这份热枕,来自相约顶峰的全民托举。

很多人拿我来开奥运健儿的玩笑,说:

“拿世界冠军算什么,有本事拿个全运会冠军啊!”

看似调侃,实则不假。

十运会,张怡宁在女单决赛逆转王楠,实现单打“全满贯”;

作为十一运会的新秀,苏炳添从这里开始冲刺“亚洲飞人”之路;

十二运会,35岁的王励勤险胜16岁的樊振东,新老对决正面硬刚;

十四运会,进入女子10米跳台决赛的选手中,就有全红婵、陈芋汐、张家齐和任茜四位奥运冠军。

有人说“全运会是奥运的练兵场”,可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星光孵化器”。

我见证了体坛巨星的出发,也目睹了众多“平凡英雄”的荣耀时刻。

网友发帖晒奖:“风雨无阻练拳,恭喜妈妈在全运会群众赛事夺冠!”

广场舞领队感慨:“本以为全运会很远,没想到我们也可以是主角!”

这些“星光”或许不够耀眼,却能鼓舞人心。

让平凡日子里的热爱,能沿着跑道、顺着球网,生长成触得到光的模样——这也是我存在的意义!

我,热衷“突破”。

这份勇气,刻在不肯服输的骨子里。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我注定要探索创新,把全运的种子撒在岭南大地上,融在维港波光中,嵌在澳门古巷间……

突破时空,港珠澳大桥成了我的 “传送带”,广深港高铁是我的“动脉线”。

“一小时体育圈”不再是口号,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小时,足够广州的观众赶到香港为选手冲刺呐喊,足够澳门的志愿者带着葡挞出现在珠海的补给站,足够粤港澳三地的心跳,在同一秒为胜利搏动。

激烈竞技中,我见证AI辅助裁判以科技公允丈量拼搏的重量。

跨境赛道上,我听见各地方言助威织成声浪。

无感通关间,我看见三地一家亲的同心同向。

我见过年轻运动员眼里的“光”,那是梦想被点燃的模样;

也见过观众为陌生人加油的“热”,那是善意在赛场流转的温度;

更见过赛后场馆变身市民健身空间的“暖”,那是“体育为民”最真实的缩影。

我知道,这场盛会的突破,早已刻进了每一个与热爱相关的瞬间。

我知道,让人期待的不只是粤港澳,更是这片土地无限可能的未来。

晨光已驱散珠江口的薄雾,

脚步已唤醒赛场的跑道,

看台的座椅已被欢呼填满,

而我期待每一个心怀热忱的你,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尽情绽放。

这一次我拥抱了粤港澳海报

(部分视频内容使用AI工具制作)

分镜及动画设计:黄泽伟 叶景雄 张瑞威 陈明记 陈庭辉

剪辑:陈庭辉 黄泽伟

脚本及文案:古嘉莹

海报及平面设计:丁薇薇 刘子葵

统筹:丁晓然 刘子葵

策划:何勇荣 胡良光 纪蓓 张哲 张西陆 

监制:王溪勇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