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景锋
千灯湖畔,碧波荡漾;西樵山下,乡音缭绕。
10月30日至11月2日,南海区第四届恳亲大会圆满落幕。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乡亲,跨越山海,重返魂牵梦萦的故土。这是南海时隔十年,再度举办的一场乡情盛会,更是一次以“乡愁”为底色、以“发展”为笔墨,构建城市开放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
四天时间里,从千灯湖畔的盛大开幕,到镇街深度体验;从广东千古情景区剧场的文化震撼,到西樵山上的温情团圆,每一处场景、每一次握手、每一句乡音,都凝聚成南海与游子之间深刻而温暖的情感连接。
大会不仅成功搭建起联络乡谊的桥梁,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南海,正以全球视野与气度,重新定义“乡愁”的价值,重塑“家乡”的引力。

一
十年一约,南海区第四届恳亲大会落下帷幕,但其带来的持久影响仍将伴随乡亲们回到世界各地。
本届大会规模空前,以乡情凝聚全球力量。恳亲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南海乡亲,人数为历届之最,充分展现了南海深厚的侨务根基和强大的全球号召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大会跳出了传统乡情联谊的窠臼,通过沉浸式体验,唤醒乡亲们的文化认同。大会精心设计了“沉浸式”活动矩阵,千人家宴重温“家乡味道”,文旅剧场演绎家国情怀,西樵山千人素宴唤醒记忆乡愁。这些环节让抽象的家乡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乡亲们不仅是会议的参与者,更是家乡变化的体验者、文化脉络的追寻者。
大会不仅是情感的归宿,更是发展的起点。通过超50场经贸科创对接,15个项目签约,乡亲们亲身感受家乡产业活力,一批合作意向悄然萌芽。南海的发展与全球乡亲的事业,实现了从“情感联络”到“价值共创”的跨越。
本届恳亲大会,以其空前的凝聚力、文化的感染力和机制的创新力,赢得了四海乡亲的广泛赞誉,不仅慰藉了乡愁,更夯实了“南海侨·世界桥”的坚实基础,实现了从“规模之最”到“情感之深”的跨越。

二
乡情,是世界上最绵长也最深沉的力量。但对于许多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侨胞而言,“故乡”曾是模糊的远方。
然而,当他们的脚步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当目光与千年古郡的山水交汇,当耳畔响起熟悉的粤语乡音,一种沉睡的情感被瞬间激活。
这种转变,源于文化认同的深层触动。当广东千古情景区舞台上演绎“下南洋”的艰辛历程时,台下不少乡亲眼含热泪,祖辈漂泊奋斗的故事在艺术化的呈现中找到了共鸣;当南海会馆中陈列的侨批、老照片映入眼帘,一段段闯荡世界的家族史诗变得清晰可感。文化,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海外与故土最坚韧的纽带。
对每一位远道而来的乡亲而言,四天的恳亲之旅,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回乡探亲”,更是一场深刻的身份建构。
当他们的脚步踏上南海的土地,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认同,“他乡客”的标签逐渐褪去,“南海人”的身份在具体的体验与共鸣中愈发清晰。

三
恳亲大会的意义,绝不止于联络乡情。它是南海构建全球叙事的全新尝试。
回望南海发展史,港澳台侨资企业撑起了南海七成以上的外资,无数侨汇、技术、理念如涓流汇海,推动这片土地一次次破浪前行。
而今天,南海的视野已然超越“资源”层面,迈向更高维度的“生态共建”。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致辞中阐述的“三个诚邀”——共建幸福家园、共扬家乡美名、共攀事业高峰,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新图景。南海期望乡亲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智慧、视野、网络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
大会上启动的“五个一”全球南海人畅联工程,是这一理念的系统化落地。通过建设全球南海人信息数据库、打造侨胞投资服务包、设计寻根体验路线、开发城市品牌文创、启动跨境孵化计划,南海致力于构建一个常态化、平台化的协同机制,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精准服务、双向赋能的价值网络。
“南海海外总商会”的同步成立,更是将这种“生态共建”推向了制度化层面,它将成为整合海外商业资源、促进跨境产业协作、孵化全球化创新项目的重要枢纽。
自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南海儿女,不再是偶尔回馈家乡的“外部力量”,而是真正内嵌于南海发展基因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与故乡的关系,从“输血”升级为“造血”,从“单向回馈”演进为“双向奔赴”。

四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恳亲大会的帷幕落下,但南海与全球乡亲共同书写的新篇章,才刚刚启幕。
这场盛会,是南海一次深情的回望,更是一次豪迈的出发。这座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澎湃经济活力的大湾区之城,正以更加开放、自信、成熟的姿态,拥抱她的全球儿女。而遍布世界的南海乡亲,也正以全新的角色定位,成为故乡迈向未来的“合伙人”。
当千山万水踏遍的游子与日新月异的故土深情相拥,一座以乡情为基、以共赢为舵、以未来为向的“世界桥”必将更加坚固宽广。
南海与她的全球乡亲,将在开放共赢的宏大叙事中,共同续写更加璀璨的明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