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莞美术馆联盟组织专业人员赴深圳美术馆参加“跨界·融合——全国博物馆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聚焦行业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为联盟未来发展拓宽思路、凝聚共识。

本次学术交流会围绕“跨界·融合”主题,设置了“学术创新与艺术运营”“新时代区域对话与合作”“作为文化地标的艺术引领与研究”三大议题。通过聆听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与分会场研讨,联盟代表深入了解了当前博物馆美术馆在策展理念、公共教育、数字化运营、区域协同等方面的最新实践与理论成果。这些前沿理念为东莞美术馆联盟在专业化、体系化建设中提供了重要参考。
棠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林晓尘表示:“此次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未来的美术馆不仅是艺术的容器,更是知识的发生器。‘跨界·融合’为我们策展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如何将科技、教育与传统艺术深度结合,是我们回去后需要探索的方向。”

在平行论坛环节,三个分会场围绕“跨界”“对话”“融合”三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主持“跨界——学术创新与艺术运营”论坛,探讨机构如何通过学术与运营的跨界激发新活力;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胡斌主持“对话——新时代区域对话与合作”,聚焦区域资源优化与协同发展。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则围绕“融合——作为文化地标的艺术引领与研究”,引导思考美术馆如何深度融合研究、教育等职能,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这些讨论为联盟推动跨界融合提供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路径。

“跨界·融合”的核心理念,为联盟突破同质化发展瓶颈、探索特色化路径提供了新思路。“深圳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成功地将美术馆从静态的展陈空间,转型为动态的、富有活力的‘城市艺术会客厅’,这种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林美术馆馆长崔丽莎提到。
接下来,东莞美术馆联盟将积极推动从“单一策展”向“知识生产”深化,强化文化研究,促进艺术与教育、城市人文记忆的多元融合,打造具有叙事深度与地方认同的知识空间;推动从“经验管理”向“体系运营”转型,通过机制创新提升运营效能,推动一批特色鲜明的成员馆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从“被动接待”到“主动赋能”转变,深入挖掘东莞本土文化资源,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项目与公教活动,使美术馆成为持续赋能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艺术素养的活力平台。
南方+记者 章倩倩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