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到2030年,力争建成40个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11月3日,广州市医疗高地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暨第二批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等项目通报授牌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启动20个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170项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项目建设,并为35项重大临床医疗成果和38家单位颁发牌匾。未来,广州将加快体系化建设,力争到2030年建成40个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介绍,广州医疗高地建设聚焦疑难罕见病和急危重症诊治、技术创新发展、医疗质量提升等方面。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形成从临床技术攻关、成果评选到诊疗中心建设的完整链条,推动多项新技术、新模式在全市医院落地应用。

此次遴选的20个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项目,对标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围绕疾病诊疗难点“搭平台、建机制、出成果”,致力于打造专病特色鲜明、诊疗模式领先的中心。

广州市卫健委透露,力争到2030年,建成40个“以患者为中心、疾病诊疗为链条,以优势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

广州首次评选出的35项重大临床医疗成果,以临床实效为导向,聚焦打破关键技术壁垒,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在现场,多位专家分享建设经验和技术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漆松涛介绍,医院入选建设复杂疑难鞍区病变中心。团队将重点攻克鞍区病变在精准诊断、手术入路与功能重建方面的瓶颈,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邓艳红团队的“基于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策略创建与应用”,成为重大临床医疗成果之一。该策略通过精准放化疗方案显著提升患者保肛率,并已纳入临床推广路径。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大科主任、广东省名中医刘旭生介绍,团队提出“从脾论治肾”理论,探索中医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新路径。“希望通过中医药干预,让更多患者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在新一轮(2026—2028年)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项目中,多位专家的项目聚焦微创手术、人工智能影像、复杂创伤修复等方向,力求在关键环节取得原创性突破。

例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主任、心律失常专科主任谢双伦团队联合高校,研发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秒脉冲消融系统,用于治疗常见的心房颤动,目前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广州市卫健委表示,将持续强化专科布局和平台建设,完善机制保障,推动标志性成果和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医疗机构解决临床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广州医疗高地的整体影响力。

广州市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项目名单

广州市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项目名单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名单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名单

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项目(2026-2028年)名单

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项目(2026-2028年)名单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穗卫健宣

编辑 彭正子 李杰伦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