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东莞这所初中每周半天校外特色实践看点十足

东莞慧教育
+订阅

2025年秋季学期开启以来

我市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

持续深入开展

各镇校积极创新活动形式

莞邑学子们纷纷走出教室

在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中

拓宽视野、收获成长

其中

可园中学的校外探索之旅

收获人民日报客户端关注点赞

一起来看看可中学子都做了什么~

↓↓↓

解码历史,体验非遗!东莞这所初中每周半天校外特色实践,看点十足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触摸信仰的温度,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铭记历史的重量,在东莞市博物馆解码莞邑文明基因,在非遗工坊体验指尖上的美育,在可园博物馆破译岭南建筑密码……

近日,可园中学组织学生分批前往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市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非遗展览馆,开展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同学们带着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分赴各场馆,以深度探究的姿态,开启了一场常态化、系统化的校外探索学习之旅。

这场变革的序曲,源于今年9月东莞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重磅发布。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完善校外特色活动课程全市域开发、全市域共享机制,分类建立校外实践教育资源库。

可园中学将蓝图转化为“施工图”,特别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为核,旨在通过系统化、主题化的实践,打通书本与生活的壁垒,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战争太残酷了!”“在武器落后这么多的情况下,先辈们毫不畏惧,奋勇上前,他们太勇敢了!”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历史的硝烟不再停留于课本,同学们的惊叹源于真实的触动。

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同学们认真观看展览介绍,观察罂粟标本、鸦片烟具、古籍等展出文物,在文物中回溯历史,从历史中体悟精神。同时,同学们还充分利用馆内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进行资料查阅、趣味问答,在互动体验中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学习兴趣。

初一年级学生江雨昕的任务单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收获:“之前自己逛博物馆的时候像在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这次学校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学习任务单,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问题指引针对性获取知识,选取印象深刻的信息进行记录,以后印象模糊的时候还能翻出来回顾,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泛黄的委任状、斑驳的军号、复原的地下电台,构成了沉浸式的“历史课堂”。同学们凝视文物,聆听“小鬼班”的英勇事迹,红色基因在无声的信仰淬炼中融入血脉。103班班主任蒋静在分享班会上感慨:“研学结束,同学们积极分享所见所思、所感所悟,真挚的话语、动情的讲述,都传递出此次研学中沉甸甸的收获与成长的力量。”

区别于常规研学活动,可园中学此次推行的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其核心特征在于内容开展的长期性与教育影响的持续性。这并非每学期一两次的“教育远足”,而是以固定时段、贯穿学年的方式,将校外实践深度嵌入学生的成长节奏。

“这种走出校门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是互补的,”初一年级学生香建宇分享道,“在教室里我们能系统化地学习知识,但是体验感不足,这次走进博物馆,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岁月,补充学习了很多细节知识,以后再学习鸦片战争知识时,我们也能更有代入感,学习劲头也更强了。”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系统化、常态化的实践,能摸索出一套‘五育并举’真正落地的可操作范式,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表示,“当校外实践成为学生成长中稳定、持续的组成部分,我们所培养的,将不再是局限于纸面分数的学生,而是真正具备在真实世界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的未来公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