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里瑶山的层层梯田间,水波潋滟,稻苗青翠,鱼儿在水中穿梭——这不仅是田园牧歌的景致,更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日前带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DF2300500)与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1B0202030002)等项目团队一行,深入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精准指导,以扎实的科技支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生根。
千百年来,连南的梯田上,鱼与水稻形成了共生的生物链关系。如今,这一特色产业让广大农户从中受益,稻田鱼也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致富鱼”。依托这一特色产业,连南稻田养鱼产业得到加快发展,面积近万亩,年产值超千万元,成为瑶山群众致富增收新渠道。依托稻田养鱼这一独特的农耕方式,连南创新思路写好“鱼”文章,打造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2323户农户增收致富。

稻田鱼是连南的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群众的“致富鱼”。黄津 摄
章家恩教授及团队一行先后前往大坪鱼乡稻田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励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大坪镇、县农业农村局及企业代表共同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揭牌。这两个基地是播撒在瑶乡沃土上的两颗“金种子”,是去年10月落户连南的华农“永根科技站”(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延伸与实体支撑。从科技站落地到示范基地建设,团队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推动示范基地成为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前沿哨所”和“示范窗口”,为连南稻渔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揭牌仪式后,一场聚焦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在大坪镇政府召开。座谈会上,不绕弯子,直指关键。大坪镇党政领导详细介绍了当地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则解读了相关政策扶持、技术帮扶及资源整合的具体举措。企业代表也坦诚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道出了“成长的烦恼”。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带来科技赋能。华农大 供图
针对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章家恩教授精准开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系统解决方案:精心编制“一个”全县(含乡镇)稻渔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路径与具体实施方案,绘制清晰的“施工图”和“时间表”;着力突破资金投入紧缺和市场开拓不足“两大”瓶颈;全面激活并提升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功能效益;构建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经营主体、服务体系的“四轮”驱动协同机制;强化从种子种苗、农资产品、生产管理到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五大”关键环节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套组合拳,推动连南稻渔产业实现从‘靠经验’到‘靠科学’、从‘小散弱’到‘精特强’的转身,迈向科学规范、生态高效、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章家恩说。
此次系列活动,标志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在连南的进一步落地生根。未来,章家恩及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连南稻渔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动能,助力其实现生态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真正让科技的力量,在连南的青山绿水间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为美丽乡村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华农萱 丘志高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