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2026年度“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以下简称“穗岁康”)正式开售,投保日期截止到12月31日。
作为政府指导推出的一款“惠民保”产品,“穗岁康”一年保费180元,最高获得245万元保障,每年约360万市民投保。自2020年面世以来,其累计赔付超88万人次,赔偿金额超过25.7亿元。
又到一年投保期,2026年版“穗岁康”有什么新变化?值不值得买?一文读懂。
哪些新变化?“穗岁康”发钱了
为了扩大政策享受面,2026版穗岁康有两大新变化:
一是符合条件的老用户可申请津贴。已参保2024年度“穗岁康”且在2021年度或2022年度参保任一年度“穗岁康”,并在2024年普通门(急)诊和门诊特定病种治疗个人负担合规药费达300元及以上的被保险人均可申请保险津贴,每人200~400元。具体如下所示:

也就是说,申领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2024年参保,且该年在门诊个人自费医药费超过300元;二是2021年或2022年参保。
怎么查看是否具有领取资格?可进入“穗岁康”微信公众号,在“服务中心”选择“理赔服务”中的“扩面服务”,通过身份证注册认证之后,则可进行资格查询。此外,“穗岁康”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符合条件的参保人进行申领。
以广州市民陆叔为例,他在2021年、2022年和2024年都投保了“穗岁康”,2024年累计在门诊自费药费340.02元,则本次可领取的津贴额度为300元。“相当于把1年多的保费退还给我了。”陆叔算了一笔账。

据了解,本次补偿保险金支付,是以广州市医保结算信息系统及“穗岁康”零星理赔系统数据为准,无需大家提供任何医疗费用单据证明,按照提示填写资料并上传身份证和指定的银行账户,通过审核后,费用直接打到该银行账户中。
二是符合条件的新用户可领取优惠。针对新客户(2025年未参保的用户即可),个人缴费人在成功投保交费后,可按人数领取价值10~180元不等的新人专属权益。该项权益需待保单生效后领取。
有哪些保障?五项待遇累计最高245万元
再看保障,主要涵盖住院、门诊特定病种、普通门诊等,重点减轻医保目录范围外的自费医疗费用负担,具体如下:
待遇一:住院和门特医保目录内个人自付费用补偿,免赔额1.6万元,年度最高赔付100万元,报销比例80%;
待遇二:住院医保目录外药品、检验检查费用补偿,免赔额1.6万元,年度最高赔付100万元,报销比例70%;
待遇三:门诊、门特医保目录外药品费用补偿,年度最高赔付30万元;
待遇四:为特定被保险人补偿医疗费用,包括见义勇为人员、18周岁以下1型糖尿病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使用长效针剂等费用的补偿。
待遇五:两类特定人群,还有更多保障。一是未成年被保险人,有意外伤残保险金,保额10万元,还有住院津贴30元/日;二是不孕不育的夫妇,有辅助生殖类诊疗项目费用补偿,最高补偿1万元。
以上叠加,最高可达245万元的保障金额。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5年来,“穗岁康”累计赔付超88万人次,赔偿金额超过25.7亿元。有人单次住院最高赔付了94.6万元,5年内最高累计获赔464.6万元。
值不值得买?老年人、既往症患者别错过
先看价格,一年保费180元,与各大城市的“惠民保”产品一样,走普惠路线,让更多普通百姓买得起。
作为消费型的医疗保险,“穗岁康”通常被拿来与百万医疗险相比,在一位资深保险专业人士看来,二者有明显差异。
“百万医疗险有年龄、健康状况等投保门槛,而‘穗岁康’几乎是‘零门槛’。”他指出,穗岁康参保“四不限”——不限既往症、不限年龄,自费药品报销不限病种范围、不限药品品种(需要国内上市)。“因此,老年人、既往症患者,尤其是罕见病症患者,一定不要错过这份保障。”
此外,百万医疗险需要投保人先行支付费用后报销,走理赔流程是痛点。在这方面,“穗岁康”则与广州市医保账户打通,实现“一站式”结算,“免材料、零跑腿、秒到账”,做到“无感理赔”。
不过,“穗岁康”的免赔额高,导致理赔门槛高。
“普通的百万医疗险免赔额1万元甚至低于1万元,‘穗岁康’不仅要1.6万元,还要分类目计算,实际免赔门槛更高,只有报销大病时才派上用场。”他分析指出,不过,这也符合“穗岁康”保大病的初衷。
举个真实案例,某位未成年人在2025年3月诊断为“创伤性休克”,住院治疗的总医疗费用55.6万元,出院结算时,医保报销了38.8万元,原本需要自费16.8万元,穗岁康的待遇一、二、五项累计报销了5.2万元,最后自行承担了11.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连续参保人群,“穗岁康”可下调各项待遇免赔额1000~2000元,参保超过5年的用户,还能将待遇一(住院和门特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80%提高到85%。
最后需要注意,2026版“穗岁康”的投保期为2个月,12月31日截止,保障期限为2026年全年,可通过微信客户端在“穗岁康”、广州医保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办理,别忘了可以使用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支付本人及直系亲属的保费。
南方+记者 张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