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资本补充节奏明显加快。近日,东莞信托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20.65亿元增至22.20亿元,这是其继2024年6月增资后的又一次资本补充。
作为广东省内5家信托公司之一,东莞信托近四年累计增资超7亿元,成为行业“补血”潮的典型样本,这一动作不仅折射出信托公司应对监管升级与业务转型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深层逻辑。

增资动因
监管压力与战略转型的双重驱动
近日东莞信托宣布,公司已成功完成注册资本变更及工商登记。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的批复,东莞信托注册资本由20.65亿元增至约22.20亿元,相关工商变更手续已于2025年10月16日全部完成。
作为东莞市属国有全资企业,东莞信托成立于1987年,是广东省内五家信托公司之一。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庆文,经营范围含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作为投资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等。股东信息显示,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7.79%,东莞市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持股22.21%。
根据2023年出台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资本要求在评级中权重达20%,净资本水平直接决定可管理的信托资产上限。东莞信托2024年末净资本/净资产比率达84.8%,远超监管标准,但增资可进一步释放业务资质空间。

来源:《2025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观察报告》
业务结构调整也倒逼资本补充。信托行业正经历“去通道、降规模”的阵痛期。2024年传统融资类业务规模同比压降超20%,而服务信托、标品信托等新业务对资本消耗较低但需长期投入。东莞信托2024年营收4.47亿元,净利润5841万元,虽保持稳定,但增速落后于头部机构,增资或可为其布局高附加值业务提供“弹药”。

资本渴求
行业转型分化下的突围
2024年,行业只有两家信托公司增资,分别是东莞信托和山西信托。东莞信托注册资本由16.56亿元增资到20.65亿元,注册资本增加了4.09亿元;山西信托注册资本由13.57亿元增资到15.54亿元,注册资本增加了1.97亿元,两家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共增加了6.06亿元。

来源:《2025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观察报告》
但2025年开年至今,东莞信托、吉林信托、北方信托等5家机构累计增资超32亿元,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信托公司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不论是拓展新业务,还是抵御外部风险、适应监管要求,都有增资诉求。
近年来,信托行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及经营压力,处于从传统通道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的调整期,行业“增收不增利”。
公司业绩承压、盈利能力下滑,削弱了股东增资意愿和能力,与此同时,传统业务规模收缩,新业务尚在探索阶段“赔本赚吆喝”,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出资方的增资决策。此外,受央企“退金令”要求影响,作为信托公司重要的增资资金来源,央企不得不放缓或暂停对信托公司的增资计划。
但伴随信托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净资本规模成为其开拓业务、整合金融资源的主要约束之一。
夯实资本金成为大多数信托公司开展业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2025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这部信托业重磅新规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最低注册资本门槛从3亿元提至5亿元,且需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部分中小信托迎来了增资压力。
业务上,头部信托机构通过增资扩大规模效应,而资本实力薄弱者可能面临业务收缩。在利润总额最高的前10家信托公司占信托公司合计利润64.72%的背景下,信托行业“赢者通吃”“强者恒强”趋势或加剧。但拓展家族信托、养老信托等本源业务,以特色化定位开展异质性竞争,可以打造信托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这些业务需长期资本沉淀,增资将助力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团队与科技系统。
随着增资潮持续,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具备战略定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机构有望在转型深水区率先破局。
未来对于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的信托公司,仍有增资的必要。
南方+记者 黎华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