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九次会议指出,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激活动力,加快完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助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本周“百千万 粤改行”的主题为“‘她’力量”,将聚焦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女性,讲述她们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巾帼力量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五期“从深圳辞职回村开拖拉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天刚亮,她登上拖拉机,熟练点火、挂挡、启动、耕土,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开启忙碌的农间工作;午后,她带领团队走访乡里,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农机调度等服务保障工作;太阳落山,策划、拍摄短视频……她马不停蹄地跟自己的新农人团队开启互联网内容输出工作,为新创立的“遇稻里”增城丝苗米品牌线上销售吆喝,直到晚上八点吃晚饭,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
这是“90后”新农人沈燕芬的日常。五年前,她毅然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接手父亲的石乡农机合作社,从城市白领转型为乡村建设新农人,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乡土逐梦之路。

成立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干
五年前初返家乡,沈燕芬从零开始学习各类农业机械操作。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很快便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乃至无人机等多种农机的驾驶技术,与妹妹一同成为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
传统的农机作业效率低下,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被提上议程。沈燕芬在引入精量穴直播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最新设备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农机手团队后,合作社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但她并不满足于技术的提升。沈燕芬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农机作业模式效率低下,合作社之间缺乏联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021年,在增城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沈燕芬牵头联动本土多家农机合作社,成立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被推选为理事长。
在沈燕芬的带领下,联合社集约化周边村镇的闲置田地,实施规模土地综合整治,成功盘活了近3000亩低效利用土地,使这些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沈燕芬团队还创新推行“整村推进机械化服务”模式,以统一时间、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完成6个村的机械化服务,实现了规模化带动效应。2024年5月,由她推动成立的铁骑兵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获得省级认定,成为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带着增城丝苗米走向全国
大刀阔斧对传统农事进行改革后,如何将产出销售出去成为横在沈燕芬心里的难题。一改“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产品销售观念,沈燕芬认为“好米”也需大力营销,“网络直播平台可以说是我们这些‘新农人’推广家乡好物,弯道超车的一个平台和赛道。”
她在短视频平台输出现代农业新风貌,推出“遇稻里”增城丝苗米品牌,成功申请“增城丝苗米”地理标志使用授权,使联合社成为增城丝苗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商之一。
很快,品牌建设带来显著效益。2023年,沈燕芬带着增城丝苗米登上CCTV-1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和广东卫视春晚,向全国观众推介增城丝苗米和科技种粮故事。她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入驻京东、抖音、粤工惠等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增城丝苗米走向全国市场。
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沈燕芬打响了增城丝苗米区域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分享发展红利。这种模式既保证产品质量,又实现规模效益,为农民创造了更多收入来源。这一品牌化发展路径,正是响应“百千万工程”中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打造特色优势品牌的具体实践,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有效促进了增城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期待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深入调研、认真履职,积极为农民和新农人群体发声。她的建议聚焦三农问题,着力解决农民面临的痛点难点,促使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惠农助农措施。作为广东省妇联执委,沈燕芬依托联合社积极组织和指导当地农村妇女开展农事技能培训,成功培训一批女性农事员,并结对帮扶妇女就业增收,示范带动了181户农户,公司打造的米良子水稻种植基地获评“广东省巾帼创业基地”。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沈燕芬用行动诠释新农人的担当与情怀。这名“90后”新农人,是千万返乡青年扎根农村、振兴乡村的生动缩影。正是在这些新农人的接续努力下,当地农业正朝着机械化、品牌化、现代化的方向稳步前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我理想中的乡村是一片世外桃源、鸟语花香、稻米丰收……”如今,沈燕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心中的美丽乡村大步走去。未来,她期待着与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共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携手绘制现代农业的美好画卷,为“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蓬勃力量。
【来源】省妇联宣传部、广州市妇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