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康乐园,红楼古树,人文荟萃。沿逸仙路直行至马岗顶,便来到了校园内地势最高的建筑——格兰堂。

中山大学格兰堂。李逸嘉 摄
这一历经百年风雨的红楼,如今用作中山大学校史馆。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6日开展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仍在延续。侵略者践踏山河,中大人顽强抵抗、驻守“文化堡垒”……坚贞不屈的报国精神,留在了红楼里,刻在了砖瓦上,也感染着每一位走进这里的学子。
世纪峥嵘,弦歌不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的办学初心,到抗日战场上的血火淬炼,再到一个世纪来的风雨传薪,中大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以赤子之心,书写着教育报国的答卷。

学术报国
扎根大地做学问
中山大学的诞生,浸润着民族复兴的初心。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中山大学,为中大注入了优良革命传统和进步思潮。中山先生曾亲定办学宗旨:“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讲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
这一理念,成为中大百年办学的精神底色——学理与技术的创新,要努力结合国情,应社会之需要,并努力推广应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也正因如此,这个大学从来就怀抱着对于国家、民族和民众的自觉责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在《中山大学校史资料汇编(1924—1950)》一书前言中提及。
自建校起,中大就从未将学问囚于象牙塔,而是倡导学以致用。
一批批专门化、科学化的研究机构破土而出,“眼光向下”的中大学者们,怀揣深入实地考察为主的研究方法,奔向山川湖海——
地质学科师生大量开展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古生物等考察与研究,在世界上率先命名了“丹霞地貌”;

丁颖教授在田间工作。
时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培育出世界上首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中山一号”,并在两广地区推广繁衍,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历经50年而不衰;
动物学专家费鸿年向政府提出《调查广东沿海海产及渔业计划书》,于1928年7月从琼州海峡出发,实施海产资源调查,接着创办“广东省立水产试验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足迹,也踏遍田间地头。
“我们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建设许多的新学问!”1927年,《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发刊词振聋发聩。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就是中大人类学系创系主任杨成志一步步“骑”出来的。
1928年,杨成志与中大语史所教授史禄国、容肇祖共同开始云南民族调查,他单骑深入川滇交界之巴布凉山等地,一扎就是两年。考察期间,他们搜集各民族民俗品百余种,完成《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引起学界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调查的重视。
这一学术观念和学术方式的大变革,使得中山大学渐渐成为中国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边疆学等学科的重要发源地。
心系民生社会的办学风气,同样蔓延到了人才培养上。
据《香港华字日报》刊载,早在1932年,中大理化系本科毕业生便组团赴香港考察工业。史料显示,彼时中大各学院的课程设置都设有相应实习课程,学生们的田野学术考察活动会被视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奔赴一线,蔚然成风。学生们自发设立民众法律顾问处,解答民众对法律事件之疑问;法学院成立经济调查处,着重调查广州烟酒税、劳资物价等问题,并对实际搜集到的经济材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和出版……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学风,早就深深烙印在了中大师生的精神血脉里。

抗战救亡
烽火中延续文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华夏大地满目疮痍。
肩负着救亡图存使命的中山大学,立即加入反日游行运动中。除了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外,中大学子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民族觉醒意识愈发强烈。
实际上,早在建校初期,中大就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
1925年,时任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附中教员的毛泽东定期为学生讲授“农工政策专题”。192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国立广东大学号召,“顶要紧不要忘记农民”“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
此言此举,极大激励着当时的革命青年们走向人民、走向社会。
中山大学先后成立中山大学反日救国会和抗日先锋队等组织,深入开展各种各样抗日活动,将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被日方称之为“抗日大本营”。

在正面战场,中大学子前赴后继,英勇报国。
彼时,当局消极抗日,中大反日会组团北上南京请愿。抵达上海时,却因南京情形陡然危险,不得不全体返粤。但赵立群、林柏荣等6位中大学子毅然留下,以书生之躯,怀救国之志,奔赴抗战最前线。
“治愈一个伤兵,则前方多增一生力军,亦即日本多增一劲敌!”赵立群是中大1931届医科毕业生,他被派往苏州后方伤兵医院,从事医疗救助工作,日夜救治前线转运的忠勇将士,意志始终坚定。
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布成立,中大校友曾生、杨康华分任司令员与政治部主任。次年下半年,抗日正面战场失利,粤北韶关地区即将沦陷,东江纵队先后吸收了中山大学学子200余人。
战火纷飞,他们却活跃在南粤大地上,用生命和鲜血演绎着“逆行者”的抗争故事。曾生,更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之一。
在敌后战场,中山大学师生则通过戏剧、歌曲、美术、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广大师生爱国怀乡、同仇敌忾、革命抗日的情感,鼓舞前线官兵抗战到底。

社员在抗日剧社前合影。(图片来源:陈嘉编,《抗日剧社和易扬》,2001年)
烽烟四起,文心不移。中大始终未忘文脉,守护着华南教育火种。
1938年,广州沦陷,中大数迁校址:一迁粤西罗定,二迁云南澄江,三迁粤北、湘南,四迁粤东及粤西北、湘南。一波四折,颠沛流离辗转于山区、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
到了迁校之地,中大师生便利用当地祠堂庙宇、围屋和自建简易房屋,分散办学,弦歌不辍,为抵御日军文化侵略构建堡垒。

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奉命迁往云南澄江,这是昆明至澄江的道路。
1940年底,中大师生迁回到今天广东省韶关市乐昌、乳源以及湖南宜章两省三县办学,以乐昌县坪石镇为校本部,进行战时教育,培养人才。被称为“岭南第一镇”的坪石,成为了中山大学的主要庇护之所,承续着中山大学的文化根脉。
在这里,法学院经济系教授王亚南、梅龚彬讲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陈寅恪讲论《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五胡问题》;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多次受邀举办音乐会鼓励师生……这里还走出了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
这一批心怀家国的教育先师,坚守教坛、默默耕耘,延续了高等教育的薪火,被后人尊称为“坪石先生”。

薪火相传
新时代仍“做大事”
百年风雨淬炼的红色基因,至今仍流淌在中山大学的血脉中。
8月26日,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策划举办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校史馆启幕。二十余件抗战时期的日记、相册、信封、书籍、档案与战争实物,四百余张侵略者践踏山河的历史照片汇聚于此,将苦难与抗争定格。

“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中山大学校史馆开幕。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供图
窗外,百年古树绿意涌动。一方宁静中,人们走进格兰堂,在一件件物证中,为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所动容。
这是一场凝聚海内外人士家国情怀的展览。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介绍,在筹办过程中,校史馆陆续接到抗战历史资料捐赠线索,他们有来自德国的青年,有美国的老华侨,有新加坡的研究员,有珠海市的中学教师,还有国内高校的许多学者。
在中大师生的“牵线”下,一批极具价值的历史见证物入藏学校,再经校史馆平台展出,红色传统、抗战精神,得以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格兰堂、怀士堂、马丁堂、陈寅恪故居……如今,中大校史馆及名人故居等红楼群场所纷纷承担起校内外文化传播与育人阵地的职能,每年有近9000名师生抵达参观,感悟红色文化的熏陶。
传承,凝结在立德树人里,也体现在自强不息中。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朱嘉豪 摄
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大正在打造面向多个领域应用的世界一流超算服务平台,支撑天文地球物理、大气海洋环境、生物医药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发展,服务民生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中山大学”号远赴全球大洋开展科考,“中山大学极地”号圆满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考任务,为理解北极变化、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及促进极地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关键支撑;

冰面上的“中山大学极地”号。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跨越山海,振兴乡村——在新疆喀什、在西藏林芝、在云南凤庆……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山海情”,投入资金、选派干部挂职、选拔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并派出十家附属医院医疗骨干驻点帮扶、下乡义诊、医疗培训,将担当写在祖国大地。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新一代中大人,仍如百年前那般“做大事”,用行动诠释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特别鸣谢:
中山大学校史研究部主任黄晓玲,中山大学24级哲学系博士、校史馆讲解员时鑫豪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设计:廖春燕
开栏语:
2025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101周年校庆。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强调,新的起点上,希望中山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即日起,中山大学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世纪中大·一流新程”融媒体主题宣传,深入梳理中山大学百年办学史上,如何始终与党和国家命运与共、培养造就大批栋梁之材的宝贵经验,生动呈现其面向未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布局与奋进姿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