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香港九龙一家超市里,市民陈姨在冰鲜食品区停了下来。近期天气转凉,她准备挑只清远鸡,给一家人煲盅靓汤:“走地鸡价格贵一点,但比较有‘鸡味’。”
在过去的十几个小时里,这只清远鸡和它的“同伴”们经历了一段“紧凑”旅程:在清远山林里放养160天后,它们在凌晨被送到屠宰场,在十几道加工工序后分装打包。次日上午,几台冷链运输车加入“接力”,满载着各种清远鸡产品发车,下午便可抵达香港九龙。

一盒盒打包好的清远鸡产品,准备发往各地市场。
作为广东最有名的鸡种之一,清远鸡的身影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人民餐桌上。2022年起,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重以特色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清远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把清远鸡产业列为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重点打造。
政府部门“牵线搭台”,企业、农户“联袂唱戏”,去年年底,清远鸡产业“不负众望”领跑冲线,全年出栏超1.5亿只,综合产值达111.96亿元。
个头不大的清远鸡,为什么“跑”得这么快?近日,南方+记者走进清远,探寻这个美味产业背后一座城、一群人的奋斗故事。

(一)
抢救那一口“鸡味”
“鸡有鸡味”,这是广东人对一只鸡的最大褒奖。
夹起一块白切清远鸡,不蘸任何调料放进口中细嚼,富有弹性的鸡肉纤维绽放开来,顿时肉汁迸发、满口鲜香,“鸡味”十足。
据《清远县志》记载,清远鸡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宋代。民国时期,清远鸡已名扬省城:“省垣以清远鸡美,价比别处约高一成。”
什么样的鸡才称得上正宗的清远鸡?养鸡二十几年的老鸡农谭伯说:“一楔、二细、三麻身。”这是指清远鸡体型如楔状,前躯紧凑、后躯圆大,头细脚细,母鸡背侧羽毛还有细黑斑点。
他笑着说:“清远鸡的浓浓‘鸡味’,源于好山好水养足160天的风味沉淀。而更关键的秘诀,在于自然放养、只吃五谷。”有人用计步器测试,一只清远鸡每日要“走地”约19000步,才能练就一身紧实“肌肉”。
然而,这一口令人回味无穷的“鸡味”,也一度濒临“失传”。
清远鸡体型不大,养足160天也只能长到约3斤,仅饲料成本就是其他品种肉鸡的3—5倍。二十几年前,随着国内市场肉鸡需求量急剧上升,一些养殖户为了更快牟利,大量饲养速成鸡;也有人将清远鸡与其他鸡种杂交提升产量,导致“劣鸡驱逐良鸡”。
2002年,还是一家养殖企业技术负责人的张正芬到清远考察时发现,纯种清远鸡资源已很稀少,仅剩几千只原种鸡。农户守着清远鸡的“金字招牌”,却过得清贫。
也是在那几年,清远人赖伟良从广州返乡创业,准备开清远鸡餐厅,却发现“无鸡下锅”,直呼“痛心”。
从那时起,张正芬、赖伟良等几人下定决心,“抢救”清远鸡。
2003年,张正芬创立了广东天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农食品”),接手了8000多只原种清远鸡。
然而,现实却很快给她浇了一盆“冷水”。
“这批原种鸡白血病率很高,个体大小差异还很大,真正能做种鸡的不到三分之一。”张正芬说,“当时我们没有急着建立生产基地,而是先组建科研团队,从种苗源头做起。”随后几年里,张正芬亲自带领团队,在养鸡场开展种源保护、良种繁育工作。
赖伟良则携手另一家养殖企业凤翔公司总经理苏炽南,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种鸡提纯研究。赖伟良苦笑着说:“没想到这么难!只能咬紧牙关坚持,牙都咬碎了。”
好在“咬碎牙”后,总算苦尽甘来。
“鸡的发病率得到控制,良种繁育体系也重新建立起来。2005年起,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张正芬说。

天农食品的清远鸡加工车间。
经过此后十几年的推广,清远鸡养殖规模日益壮大。去年,仅天农食品一家企业就出栏4000多万羽清远麻鸡,总产值约90亿元。
“大家一起守住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一口鲜味,这一抹乡愁。”打扮时髦的张正芬,埋头扎进满是“土味”的鸡棚里,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她却说,育种工作还不能停歇:“我们要根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培育更优良的品种。”

(二)
返乡年轻人的创业新赛道
从几千羽到上亿羽,清远鸡养殖规模在二十年内迅速扩张,这是更为艰难的跨越。
“清远鸡养殖周期长,农户担心养不好、不好卖、没钱赚。”天农食品在清远英德的负责人黄汉华诉说起当时的无奈:清远鸡虽好,但推广初期,很多农户并不“领情”。
农户的担心不无道理。清远多山,山地占了四成,山区百姓往往就靠种地和养鸡谋生,稳定和收益是最大的考量。要打动农户,就得从这两点着手。
“最初几年,农户每养一只清远鸡苗,我们就补贴0.5元。”黄汉华说,他们还安排技术员驻场,和养殖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把鸡养好。“只要把鸡养大了,公司就按照协议价格全部收购,养殖户不用担心销路。”
2013年至2014年,H7N9型禽流感给几乎整个家禽养殖业带来“灭顶之灾”。那两年,张正芬卖掉所有房子,不惜押上全副身家,也坚持保价保量从农户手中回收肉鸡。
“回想起来太难了,但也正因如此,农户对我们更加信任,愿意养清远鸡的农户越来越多。”张正芬说。
“百千万工程”实施这几年,清远有关部门指导几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专业户合作,建立起更广泛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清远鸡养殖实现从散养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型,清远鸡产业真正驶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在清远将近400万的人口中,从事清远鸡产业的就有超过8万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清远,踏上养鸡新“赛道”,也为家乡建设带来了新活力。
在清远英德横石水镇大路下村,张帮敏、林梨花夫妇的鸡棚依山势而建,是数万羽清远鸡的天然“运动场”。
5年前,看到朋友养清远鸡收入不错,再加上孩子出生,张帮敏和林梨花干脆辞掉在广深的工作,回到家乡养鸡。
听朋友说养得多就赚得多,夫妇俩索性投入全部身家,又得到父母支持,投入近百万元搭建鸡棚,一口气养了第一批4万羽清远鸡。

几年前,“90后”夫妇张帮敏、林梨花返乡养起了清远鸡。
“和天农合作,他们会提供鸡苗和技术培训,定期还有技术员上门,我们只需要出人力、花时间。”林梨花说。
即便如此,第一次养鸡还是让他们尝到了苦头。
“最难的是下雨天,鸡棚的土一浸湿就要全部铲掉,我好几次摔了跟头。”乐观开朗的林梨花,会在鸡棚里播放自己爱听的粤语歌曲。即便说到困难,她也只是拍拍手,脸上仍挂着笑容:“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才有甜嘛!”
“最开心的是前几年我们卖出第一批鸡,一下子挣了十几万元!”说到这里,林梨花笑得更灿烂了,“养鸡的收入比在深圳打工还高,还有了时间照顾孩子。”
“按这几年的行情,养殖户每养一只鸡能赚4元左右。养殖质量越好,收益就越高。”天农食品品牌部总监吴雄伟说,天农合作的农户已累计超过4000户,去年一年就帮助这些农户增收约4亿元。

(三)
“网红鸡”飞上全国餐桌
“每只鸡脚上都戴了脚环,消费者扫码就可以追踪溯源。”在清远英德大站镇活鸡交易市场,调度助理陈爱群抓起一只鸡向记者展示。
正宗清远鸡“重现江湖”后,清远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和企业、社会团体联手,共同保护清远鸡地理标志。去年8月,天农食品顺利拿下清远首张农食产品“湾区认证”证书。
有了“身份证”,清远鸡可以“跑”得更远。而在冷链运输“护送”下,一只清远鸡从清远出发送到香港,最快只要3个多小时。
最近,赖伟良物色场地,准备把自己一手创办的麻鸡村餐厅开到广州、深圳。在他看来,要防止“李鬼”卷土重来,就必须让更多人了解清远鸡的文化渊源。
因此,他在餐厅附近建了清远鸡文化馆、清远鸡动漫乐园,还注册自媒体账号,出镜拍摄清远鸡主题短视频,很多顾客会亲昵地喊他“赖村长”。

清远鸡文化馆。
当地政府和企业准备携手干一件“大事”——讲好清远鸡故事,让清远鸡走向全国。
“这几年,政府多次带我们到省外交流、开拓市场。之前我们就到杭州推介,正式进军长三角市场。大家一起吆喝,这个产业就有希望!”清远鸡行业协会会长、爱健康农牧集团董事长李瑞清感慨。

爱健康以带货直播的方式把清远鸡卖到了全国各地。
在清远佛冈,一部以清远鸡为主题的电影《小鸡快跑》已开机拍摄。越来越频繁“触电”上网,清远鸡成了“网红鸡”,走出广东,飞上北京、上海、成都、香港等地餐桌。
清远鸡的征程还在继续。当地用“全产业链”理念持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让清远鸡真正变成“致富鸡”。
“有了现代产业园,我们的产能也将进一步提升。每年清远鸡出栏量将达到7000万—8000万羽,未来一年可以上市超1亿羽优质鸡。”对于市场和行业前景,张正芬充满信心:“我国是鸡肉消费大国,优质鸡肉消费市场还有开拓空间,清远鸡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天。”
游北江、吃清远鸡、品英德红茶,这在清远已经成为文旅新潮流。产业规模突破百亿之后,清远鸡产业和其他文旅特色产业融合、碰撞,催生了更多“化学反应”。农文旅教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全链条发展,为清远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充沛动力。

游客到清远品尝清远鸡后意犹未尽,还要打包拎走。
一声鸡鸣破晓,清晨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向地面。山野林间,清远鸡肆意奔跑,更多人也在清远的县镇村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出品: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乡村振兴工作室
策划:陈枫 王海军 陈戈
统筹:彭琳 达海军 李细华 张西陆
出镜:南方+记者 黄叙浩
采写:南方+记者 黄叙浩 邵一弘 刘汉能 邓文燕
编导/拍摄: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海报:谭唯 吴颖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