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默 达
10月28日,上证指数盘中突破4000点,这也是时隔10年上证指数重新攀上4000点整数关口。消息一出,有人感到振奋,也不乏人焦虑——后市是否有风险,该不该“跑步进场”?

“居高思坠,持满戒溢。”投资者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也是一个趋向成熟的市场必须回应的问题。回顾历史,情绪的过热可能与基本面相背离,急涨背后的急跌只会深深伤害投资者的信心;着眼当下,本轮向上的行情同样充满波折与坎坷,收盘微绿也意味着突破这一关口并非全无压力。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指数震荡向上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美联储降息预期引发全球股市上涨,A股不会置身事外;中国科技企业强势崛起,中国资产迎来价值重估,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外部资金纷纷看多,居民基于收益率比较进行资产再配置,“源头活水”不断涌入;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贸易风波中承压前行,指数在外部突发事件中展现出鲜明的韧性……换言之,4000点的大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或许只是早晚的问题。看似平淡但尤为可喜的是,面对这一标志性的信号,市场表现出的更多是理性与克制,而非狂热与投机。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健全制度机制,从而保护好中小投资者,保护好市场中占绝大多数的“散户”与“股民”。10月27日,在指数逼近4000点之时,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八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政策措施,涵盖发行上市、公平交易、信息披露、分红、退市等各个环节,并回应了量化监管、“小作文”乱象,内幕交易等热点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和突破性的表述背后,往往是长期的经验探索,或是深刻的教训和鲜活的案例。进一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完善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维护的是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依法从严打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各类市场乱象,敦促上市公司充分披露退市风险,在今年的多份处罚决定书中能看到相同的决心。督促经营机构做实做细投资者教育工作,将投资者教育嵌入业务流程,有助于推广成熟健康的投资理念。大力倡导“注销式回购”,引导上市公司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一年多次分红,是在为“长钱长投”营造更有吸引力的环境。
防风险、强监管,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持续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一系列改革举措同样也是在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说到底,资本市场既是融资的“蓄水池”,同样也是投资的“黑土地”。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关乎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经济活力,也关系着微观层面的家庭决策、个体幸福。唯有各类市场乱象得到有力惩治,投资者的钱包才会真正鼓起来,资金才会倾向于留在场内而非“恐高踩踏”,社会面和舆论场才会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从而为进一步的突破提供助力。
在指数波动中挖掘具象的“真金白银”,在向上的市场行情中守护投资者的信心,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后市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