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预防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发布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聚焦非典型流行地区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共识》的制订自今年1月起,历时8个月,共形成了12条推荐意见,内容涵盖RSV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疾病危害以及预防策略等。针对热带、亚热带地区RSV全年流行、高峰不可预测的特征,《共识》明确提出“全年免疫预防策略”,建议婴儿出生后尽早注射长效RSV单抗,确保宝宝早期获得免疫保护,其核心目的是降低婴幼儿(1岁内婴儿为重点人群)RSV感染发生率及重症率,减轻公共卫生负担,守护婴幼儿呼吸健康。《共识》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但不限于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海南等省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作为《共识》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周伟表示:“这份共识的发布不仅能减轻当下的疾病负担,从长远来看还能降低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婴幼儿感染RSV更易发展为重症,影响或延续至成年
RSV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下婴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常见类型为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具体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气促、类似哮喘样喘息。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RSV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易引发喘息,这与婴幼儿呼吸功能发育不成熟、气道狭窄有关。感染后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三凹征、缺氧、发绀等症状。对于低龄婴儿,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反应不佳等情况。”周伟主任提到,由于上述生理特点,婴幼儿感染后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家长需格外重视。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吴谨准在采访中分享了一则令他印象深刻的RSV感染病例:“曾经有个孩子,6个月大时得了毛细支气管炎,其实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到2岁时,前后在我们医院住院了28次,每次都是半夜突发喘息、严重呼吸困难,需要进行吸痰、拍背,甚至上呼吸机治疗。”
吴谨准院长提到,RSV好发感染部位是肺部的毛细支气管,这些细支气管像树枝末梢一样,一旦感染,几十万、几百万根末梢管道都会受影响,进而引发严重的喘憋、缺氧,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非常快。
相关随访数据显示,即便孩子当下痊愈,其呼吸功能、肺功能所受的影响仍可能持续数年,部分甚至会延续至成年。如果反复感染,则会进一步影响肺部健康,还可能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增加未来发展为哮喘的风险。
广东、福建等地全年可检出,被动免疫是主要预防策略
RSV感染是一种季节性流行的疾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有明显的流行季节和流行高峰。但在广东、福建等南北纬35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没有明显的冬春季节分界,气候高温、高湿度,RSV感染无明显的流行高峰,呈全年散发状态,当地婴幼儿全年暴露于感染风险,防护难度显著更大。
“如果只按照常规的季节性预防方式,并不太适合这些地区的孩子,所以才针对性地制定了《共识》,核心就是要采取全年预防的策略。”周伟主任表示,目前针对RSV还没有专门用于儿童或新生儿的疫苗,主要采取的预防策略是被动免疫措施,即注射长效单克隆抗体,目前我国可用的是尼塞韦单抗,相关研究显示,注射一针至少可为婴幼儿提供五到六个月的保护期。

《共识》推荐意见12条提到:热带、亚热带地区RSV单抗注射需结合流行病学特征优化流程,通过多机构、多部门的共同协作提高长效RSV单抗的安全性和可及性。目前,上海、天津、北京、湖北及内蒙古五省(区、市)已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导下,启动了长效RSV单抗区域试点,为完善RSV单抗应用政策框架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周伟主任建议,被动免疫措施的核心原则是“尽早”:“具体来说,若新生儿住院期间有条件,可在院内完成注射;如果住院期间未能注射,出院后下次随访时要尽早安排,后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也可以。在全年都有感染风险的地区,尽早注射才能为孩子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除了被动应对,吴谨准院长也提醒,主动预防才是关键,建议及早做好防护,避免孩子在一岁以内感染RSV。日常要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必要时戴口罩。另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照护者,外出回来后要先更换衣物、做好手消毒,再接触孩子。
南方+记者 梅子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