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串起“小我”与“大我”?广州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给出答案

广州教育头条
+订阅

10月27日,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现场会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榕泉影剧院举行。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来自广州市各学段学校的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聚焦“责任与担当:从身边小事到家国天下”主题,共同交流研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在“跨学段说课展示”环节,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四位教师围绕“责任与担当”主题,分享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的教学设计。

文德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陈康英以五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中“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的第八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构建了“走进文字博物馆”的情境化课堂,设置五个递进式学习任务:识文字之“丰”、寻汉字之“源”、探汉字之“变”、悟汉字之“美”、书写传承“志”,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书写中理解汉字背后的民族智慧与文化责任,从“写好一个字”到“担起一份责”。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红以大学思政课中《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用课堂《民族复兴路上的奋斗与贡献》引导大学生思考时代使命。她介绍,课堂依托广州大学党建红色文化长廊,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围绕“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如何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系统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

在随后的学术沙龙环节,多位不同学段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责任的刻度:我们这代人的回答”展开对话。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彭晓薇认为,责任教育应遵循一体化逻辑——小学“播种子”、初高中“强践行”、大学“升信念”,最终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新高考的核心使命是‘为谁育人’。”广州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陈汉碧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发展指导与责任担当培养。他介绍,在选科走班指导中,其学校突破“唯兴趣、唯分数”局限,联动行业校友、优秀家长与高校资源,解读学科背后的时代使命,例如带领理化方向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开展项目式学习,“让选科走班对接科技强国的需求”。

在生涯规划方面,该校还开设“服务学习”特色板块,组织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调研、参与社区微治理,并邀请重点领域校友担任导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明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结合点。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党委书记王达慧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特点与“双减”政策要求,提出初中思政课应“拒绝单向灌输、强化情感共鸣”。

在他看来,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渴望独立却认知不足的阶段,思政教育需“蹲下身与学生交心”,要寻找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情境,从身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对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开始,“避免宏大叙事,注重围观体验”。

此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王达慧认为,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出新”,利用“互联网+”与AI技术,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陈理

通讯员:欧列娜

编辑 佘余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