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评论
+订阅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文|南方日报评论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让天更蓝、水更清,健康更有保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十五五”时期,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决定能否开辟新领域、定义新规则;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这些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为此,还须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在教育方面,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科技方面,要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在人才方面,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十四五”以来,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紧扣“坚定不移挑好大梁、全面推进强省建设”总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上下大力气,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编辑 佘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