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智化致歉中看见“郑智化们”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从发文吐槽,到“不再追究”,再到“用词不当”,歌手郑智化乘机一事一波三折,一言一行牵动舆论神经。

10月25日,郑智化发文表示,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约25厘米距离,导致轮椅无法推入飞机,自己只能“连滚带爬进飞机”。深圳机场回应称,深表歉意,已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

随着一段监控视频公布,舆论的风向迅速变化。

视频画面显示,现场有2名工作人员搀扶郑智化使用拐杖平稳进入机舱,网友认为此前表述夸大其词。也有人指出,“连滚带爬”只是借用了当下非常流行的网梗,表达的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情绪状态。

这在郑智化27日的致歉中得到了印证——

“连滚带爬的用词,是我登机过程不顺,一时气愤的遣词。”此前,深圳机场也再次致歉,表示将联合航司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轮椅旅客服务保障流程和措施。

至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郑智化“用词不当”没什么疑义,“郑智化们”的不便也客观存在。

作为乘客,他固然有权利指出不足、反馈意见;但作为公众人物,他的处理方式还可以谨慎一些。

从逻辑上看,一名患有残疾的人乘机不畅,使用“连滚带爬”这样的表述,而且语气又比较激烈,难免会让人产生与事实不符的联想。不仅如此,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一些自媒体更是直接打上“被迫爬行”的标题,让事情越传越离谱,失去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重申言论的“边界感”,并不是要苛责某个人,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一种必要的反思:当我们在讨论“无障碍服务”时,“无障碍沟通”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正如他在微博中提到的,“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有论者指出,此事“没有反转”,也正因如此:不能因为他的道歉而否定他的诉求,更不能因为郑智化是名人,而揪着他的部分用词不放,忽视更多残障人士的出行处境。

设身处地地想,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权利上的平等。

不易被公众觉察的一点是,尽管深圳机场提供了现场协助,但对郑智化本人可能并非理想方案,如果不是因为尊严上的“落差”,他大概不会生出“连滚带爬”之感。

如何让残障人士有尊严地享受权利,“从从容容”地迈过那道“25厘米”的坎,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如据红星新闻报道,目前国内高铁的轮椅服务已非常成熟,在购票阶段可自动识别残障人士身份信息,会将其位置安排在无障碍环境车厢,这种“主动靠前一步”的服务理念,不妨借鉴学习。

(三)

好在事件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从提供廊桥靠接保障,到强化现场保障能力,深圳方面并没有回避问题,反应比较迅速,值得肯定;郑智化的态度也比较诚恳,除了向服务人员一并致谢,还“希望不要因此对服务人员造成不好影响”;公共安全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引发技术讨论。

一切正应了那句老话:“理解万岁。”

更进一步来看,“无障碍”不只是一种道德呼吁,也是为了所有人。

今年5月,民航局发布《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就明确提到,在重点保障残疾人出行需求的同时,兼顾老年人、伤病旅客、与婴幼儿同行旅客、携带大件行李旅客等群体在抵离机场、候机、登机等环节中的实际困难,以通用设计提升服务包容性和友好性,推动运输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满足基本需求”向“促进融合共享”迈进。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推开那道无障碍的门,需要更多“星星点灯”。

编辑 陈文焕 佘余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