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到“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如何更好地提升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舌尖上的守护者”,看他们如何以科技赋能农牧融合,谱写出一曲躬耕大地、心系家国的生态牧歌。
 
 
       步履不停40年,以科技守护"舌尖上的品质"
湘江北去,岳麓凝翠。在这片被山水洲城滋养的沃土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扎根生长。肩负起亚热带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的神圣使命,作为研究所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砥砺前行四十余载,以科技之光照亮农牧融合之路。
躬耕务实:栏舍里“养”出来的前沿团队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围绕亚热带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于1978年将畜禽健康养殖研究设为研究所四个研究方向之一。

刚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农家子弟印遇龙在这里建起第一间猪舍,扎根于生猪的健康养殖研究。自1979年起,课题组不断发展壮大,直到1999年“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健康养殖”的概念也逐渐走进业界和大众的视野。
“我们做动物实验,需要买猪、搬饲料都是自己做,每个人在当时既是科研人员又是农民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科研经费很少,为了把这个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大家都尽量地节约科研经费,在他看来,做养殖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一直主张把论文写在猪圈里,写在大地上。

“科学的价值在于服务土地和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印遇龙说。
自2020年起,随着机构改革,“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并分化出两大研究方向,即“集约化的畜禽健康养殖研究”和“草食畜牧业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
从1979年起步,到如今步履不停,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将“大食物观”融入血脉,以科技守护“舌尖上的品质”。
守正创新:推动养殖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期盼。
团队以“国之大者”为担当,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区域特色,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畜牧,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智能转型,实现养殖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李凤娜研究员介绍:“在猪肉提升这个课题,我们进行了持续探索。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质资源,找到关键的调控靶点。另一方面,通过营养策略,形成关键的调控技术,并应用到全生长周期,最后丰富我们老百姓的‘肉盘子’。”

“只有创新,才能助力本领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谭支良研究员看来,创新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40余载专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发、100%自主技术支撑“精准营养-高效利用-生态友好”整体解决方案、100强饲料企业中关键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团队不断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勇于踏上科研的“无人区”,取得了一项项扎实成果,包括国家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用行动践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庄重承诺。

截至2025年6月,团队已培养国内外博士后10名,博士生52名、硕士生91名,联合培养博士生27名、硕士生180名。一批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更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前行。
协同融合:让“肉盘子”更稳 “奶罐子”更香
独木难成林,众志可成城。近年来,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多方智慧,将“协同融合”刻入科研基因。
王敏研究员带领科研小组从零开始,研发羊呼吸代谢舱和牛呼吸代谢舱,构建了反刍家畜甲烷排放监测技术体系,成功研制出可移动式AHC3.0瘤胃甲烷监测装备,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确保了我国牛羊甲烷排放监测数据的自主安全,实现了该领域的技术自立自强。

筑台承薪火,科研传匠心。团队还牵头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建“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搭起多个重要科研平台,为我国畜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团队用猪做人的疾病模型研究
科学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将“大食物观”融入血脉。党员骨干带头啃硬骨头,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西藏,针对西藏地区牦牛产奶量低、内地引进的高产奶品种奶牛犊牛与成牛死亡率高、高原病频发且监测困难等问题,谭支良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建立了西藏地区本地饲草资源营养价值数据库,并研发出奶牛饲草资源日粮优化配制技术、奶牛高原疾病综合防控与监测技术。使牛场本地牛泌乳平均单产从3.5吨提高至5吨,内地引进奶牛泌乳量提高近1倍,从内地引进的高产成畜奶牛死亡率相对降低42%以上,每年为基地新增利润300余万元。这些显著成果不仅为西藏奶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湖南省对口援藏工作树立了科技示范标杆。

在云南省澜沧县,印遇龙院士率领团队自2021年2月实施了《澜沧黑猪选育与应用》项目,利用滇南小耳猪、巴克夏猪和杜洛克猪等猪种为育种素材,培育适应性强、肉质优良、生产高效的黑猪新品种。目前已经选育至G3代,选育的黑猪具有腿臀丰满、背腰平直、躯体紧凑的体型优势,抗逆性强,有效助力当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澜沧黑猪、江城黄牛,已成为响亮的品牌。

团队培育的云南澜沧黑猪
从青藏高原到云岭村寨,他们让“肉盘子”更稳、“奶罐子”更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以脚步丈量初心,以实干诠释担当。

从简陋栏舍走向国际舞台,科学家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这群“舌尖上的守护者”始终活跃于养殖一线,他们以科技赋能养殖,以品质回应期待,以低碳守护家园,在服务国家民生工程、践行“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这支团队正以科学家精神为笔,怀揣科学信仰,继续书写着扎根大地、服务百姓、报效国家的动人牧歌!
【供稿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