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那连绵成片的苍翠竹海,不仅是当地一张耀眼的生态名片,更悄然化身为乡村治理的“暖心阵地”。近年来,连平县上坪镇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的束缚,创新推出“竹海讲事”这一独特模式——将议事桌搬至竹林之下、溪水之畔,仅需一张石桌、几条石凳,便搭建起干群对话、邻里和解的温馨平台,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绽放出浓郁的“乡土芬芳”。

河源连平上坪镇创新“竹海讲事”模式,推动乡村治理。
传统“讲起来”:借文化纽带化解矛盾萌芽
“竹海讲事”绝非简单的找个地方闲聊,其中蕴含着“法、理、情”深度融合的乡村智慧。以旗石村为例,该村特意将讲事点设置在村里代代相传的“伯公”)始祖)讲事处旧址。借助老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调解工作增添了一份强大的说服力,也架起了一条情感的沟通桥梁。
谢西苑和谢有亮两家,曾因祖坟之事闹得不可开交,平日里时常发生口角。直至有一次,谢西苑酒后冲动,砸坏了谢有亮管护房的门窗,矛盾瞬间激化。调解员并未将两人召至办公室进行严肃的“坐堂问案”,而是先前往现场了解情况、探寻缘由,随后将两人请到了静谧的竹海之中。在翠竹环绕的悠然氛围里,调解员并未疾言厉色,而是娓娓道来村里祖辈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一边严肃指出砸东西的违法后果,一边轻声提醒两人莫忘多年的邻里情谊。在这“祖先曾议事”的神圣之地,谢西苑缓缓低下头,承认自己“酒后糊涂”,并主动承诺给予赔偿——一场差点引发激烈冲突的纠纷,伴着竹林的清风,顺利化解。

河源连平上坪镇创新“竹海讲事”模式,推动乡村治理。
力量“沉下去”:聚多方合力化解纠纷于萌芽
上坪镇综治中心将“下沉”视为治理的关键之举,无论是调解人员、治理资源,还是服务触角,都全力向基层一线延伸,力求将矛盾化解在最初阶段。2025年4月,镇上两位村民因山林界址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双方均手持1953年的地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事情上报至镇综治中心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村里,挨家挨户了解详情。仅靠自身力量显然不够,他们又向县林业部门寻求“外援”,邀请技术人员到现场精准勘测地界;同时,还邀请村里熟悉历史、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组成调解小组。
在“竹海讲事”的石桌前,大家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既摆出勘测出来的客观事实,又讲述这片山林的历史渊源,还耐心劝导双方顾念邻里情分。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同意由林业部门运用专业技术重新定界,彻底消除了隐患。
民心“暖起来”:用真诚沟通修复亲情裂痕
“村民的烦心事,我们照单全收。关键在于用心倾听、用情沟通,善于修复亲情的裂痕。”旗石村支书谢育敏的话语,道出了“竹海讲事”的初心所在。这里没有高高的讲台,无需念生硬的稿子,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村民的揪心事一一理顺。
谢易元和谢贵元本是同宗亲戚,却因一块门坪闹得形同仇人。谢易元为方便桃季运输桃子,未与谢贵元商量,便擅自将门坪打上水泥——这一举动不仅盖住了两家共用的水沟,还侵占了谢贵元家的土地。未沟通便动工,谢贵元自然心生不满,两家的情分瞬间降至冰点。调解员接手后,并未急于下判断,而是先到现场仔细丈量尺寸,再分别与两人深入交谈,将他们心中的疙瘩和事情的症结摸得一清二楚。之后在竹林里,调解员循循善诱:“都是一家人,各退一步便有解决之道。”最终,还真想出一个“金点子”——在水沟上安装可移动的沟盖板。如此一来,谢易运输车桃车能够顺利进出,谢贵元的水沟也能正常排水。一块小小的盖板,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将两家的裂痕“盖”住了。
如今,漫步在上坪镇的竹海之中,那张看似不起眼的石桌,已然成为乡村和谐的象征。上坪镇凭借“竹海讲事”这一创新举措,以小切口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神经末梢”直抵基层最前沿,用共融共建、共治共享的实际行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增添了浓郁的乡村特色,也绘就了一幅“党群同心、生活舒心”的乡村治理美好画(。(文中均为化名)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