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红线不可越:严禁学生违规骑行电动自行车!

东莞慧教育
+订阅

为守护学生出行安全

请各位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

严禁孩子违规骑行电动自行车

从源头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一、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案例】2025年10月1日,湖北襄阳。13岁的小丽骑着电动自行车逆行来到路口,不仅无视红灯闯灯进入路口,而且速度还越来越快,结果一头撞上一辆绿灯时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小丽当场仰面摔落在地,万幸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她未被撞到头部,仅受轻微擦伤。

交警调查认定,小丽未满16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逆行、闯红灯,负事故全部责任(监护人承担)。

【案例】2025年7月9日,湖南益阳发生一起学生骑改装电动两轮车超速撞墙事故。两名学生驾驶经过改装的电动两轮车超速行驶,失控撞墙。

事发时,两人均未佩戴头盔,一名学生当场身亡,另一名学生送医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2022年3月4日,未成年学生王某(未满16周岁)驾驶二轮电动车载同校未成年学生李某(未满16周岁)在路上行驶时,因操作不当电动车发生侧翻。后座乘员李某坠地受伤,送医救治无效后死亡。

经交警部门认定,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经调解,王某及监护人共计赔偿70万元。

二、违规骑行,暗藏危机

1.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需年满16周岁。未满16周岁骑行,不仅是拿生命冒险,更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杜绝!

2.行为习惯埋下事故隐患

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远高于普通自行车,一旦失控,制动距离和撞击力度都更大。部分学生在骑行时喜欢追求刺激,在路上肆意穿梭、相互追逐、比赛超车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骑行安全,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安全与规则意识淡薄

许多学生在骑行过程中容易无视交通规则,经常出现逆行、载人、在机动车道行驶、不遵守交通信号灯等违规行为。同时,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骑行时不佩戴头盔,一旦发生意外,头部极易受到严重伤害。

4.带人骑行,加重安全隐患

部分学生骑电动自行车时经常搭载同学或朋友,导致车身重量增加,在遇到危险时更难保持车辆平衡和完成刹车操作,危险性显著上升。同时,如果因骑车带人引发安全事故,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矛盾与纠纷。

5.经验不足,应对迟缓

由于学生缺乏应急经验,在面对复杂交通状况及突发情况时,难以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应对,从而无法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危害程度。

6.校门口拥堵,风险加剧

上下学时段,校门口人流、车流密集,交通状况复杂。学生骑电动自行车穿梭其中,极易与其他车辆、行人发生碰撞。

三、规范驾驶,平安出行

1.家长要加强监管,严禁未满16周岁的学生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

2.头盔是骑行者的“生命防线”,请确保驾驶人骑行时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安全头盔,并养成“一人一盔”的习惯。

3.教育孩子在骑行时应遵守交通规则,不违规载人、不闯红灯、不逆行、不并排骑行、不与他人聊天分散注意力、不随意越线变道。

4.同时,也请家长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从源头杜绝中小学生违规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现象。

四、其他提醒

1.周末居家期间,家长应及时排查家中安全隐患:收好打火机、刀具、药品等危险物品,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窗户,防止高空坠落。

2.近期气温波动较大,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务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严防一氧化碳中毒;使用电热水器务必先断电再使用,以防触电。

3.教育孩子不追逐打闹、不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时“一停二看三通过”,优先走斑马线或过街天桥;远离大型车辆盲区,不随意横穿停车场或车辆进出通道,避免因视觉盲区引发意外。

4.告诉孩子不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住址、家长手机号、身份证号、支付密码、学校名称等隐私信息;不与陌生网友单独见面,若网友提出见面需求,需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5.提醒孩子外出需提前告知家长去向、同行人员及返家时间,不独自前往偏僻公园、废弃工地等场所;与陌生人交流时保持警惕,不接受陌生食物,不搭乘陌生车辆;遇到突发情况及时向警察或周边成年人求助。

6.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如一起阅读、玩游戏、参加户外活动等,陪伴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周末假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