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广东开放大学(下称“广开”)频频迎来发展里程碑。5月的“双代会”明确提出深化 “职继普”融通一体化发展,推进“强特色”高校和“双高” 院校建设。6月,广开负责管理和运行的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功入选教育部 “学分银行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单位。
这一系列突破背后,是广开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抓手,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的持续深耕。这所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高校,正以特色学科为骨、人才体系为脉、终身服务为魂,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
从 “首个” 到 “双高峰”
构建特色学科生态
近年来,广开在学科布局上陆续实现突破。2021年,广开新兴交叉学科 “老年学” 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为广东省内首个 “老年学”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这一突破为学科发展奠定了特色根基。
以“老年学”为牵引,广开展开“老年+”交叉学科布局,推动“老年+人工智能”,“老年+机械工程”,“老年+教育” 等特色学科生态建设,同时立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5个校级学科团队,逐步形成多学科协同支撑养老领域研究的格局。
2023年,“老年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同跻身省级高峰/优势学科行列,广开学科布局正式从“1+5+N”升级为 “2+4+N”,机械工程、管理学等校级学科也具备了冲击省级重点学科的潜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广开还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老年研究》(《Gerontology Studies》)。该期刊为老年学领域科研成果搭建了国际化平台,助力广开向老年学研究国际化学术重镇迈进。
在此过程中,广开还探索 “学科双带头人”机制,聘请包括老年学权威专家在内的13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牵头学科方向,整合体系资源,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范式。
打破教育壁垒
构建 “职继普融通、专本硕博贯通” 体系
学科建设的扎实基础,为广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支撑。
立足开放大学、职业学院、老年大学、学分银行、研究生基地“五位一体”的办学优势,广开依托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老年学”和省级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打破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构建起 “职继普融通、专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纵向贯通上,广开搭建了从中职到博士的学习通道,为不同阶段学习者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清晰路径。与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合作举办专升本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院校推进专本硕贯通培养,与北京大学共建老年学博士生实践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健康中国”实践基地,正在推进与港澳高校涉老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目前,广开已有19名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4名教师被聘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横向融通方面,广开借助学分银行“立交桥”功能,推进课程互通、师资共享与学分互认。不同教育类型的学习者可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真正实现“学习无边界”。
截至2025年,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覆盖136所省内院校,完成653万次学分认定转换,更实现粤港跨境资历互认,为大湾区人才流动扫清障碍。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推动实现粤港跨境资历互认。
多元办学对接需求
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广开始终将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需求提供支撑。
在专业设置上,广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思路,通过增、停、转等方式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金专业”。目前,广开设有23个本科专业和30个专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增至22个。国家开放大学广东分部设15个本科和22个专科专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精准匹配地方人才需求。
广开还突破传统学科组织结构,推进多元育人模式。为老年群体开发了7000多门学养课程,服务境内外老年人超1.7亿人次。乡村振兴教育“云浮模式”培养2万余名新型职业农民,让教育服务扎根田间地头。这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联动的模式,让广开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东开放大学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抓手,走出了一条兼具特色与实效的发展路径,不仅强化了自身办学辨识度,更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
面向未来,广开将巩固“双高峰”学科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职继普融通高质量发展。推进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联盟”等四大育人共同体,将学科研究与产业实践、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突破智慧养老、低空经济、智慧建造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进学科层次跃升,构建专、本、硕、博衔接培养体系。通过学科、育人、服务的深度联动,持续擦亮办学特色,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注入更强动能。
撰文:黄子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