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会一座城,法律届“顶流”齐聚2025法博会

南方+

办一场展,兴一座城。

2025年10月25日-26日,深圳法律服务博览会(2025)(以下简称“法博会”)如期而至,深圳会展中心(福田)5号馆内,人流如织。

资源在此汇聚,桥梁在此搭建,产业的法治浓度,悄然攀升。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行业聚会,而是一个法律服务生态系统的集中亮相,一次法治与城市共生长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博览会,法博会自2024年首届举办以来,便跻身深圳“十大法治事件”。

今年,它在规模、内容和实效上再度升维:123家机构、9场专业交流会、4场主题活动,共同构筑起一个“全链条、一体化”的法律服务生态圈。

透过这场展会,我们清晰看见:法治这一“慢变量”,正成为驱动城市新质生长的“强引擎”。

从“物理聚集”到“化学融合”

法律服务走向生态共建

最好的服务,从来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编织。走进法博会现场,七大展区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服务生态图谱。

这标志着法治建设正从过去的“机构聚集”,迈向更高维度的“生态协同”。

在同一个展会空间里,126个展位、123家机构告别“单打独斗”,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需求牵引—服务支撑—成果转化—创新迭代”的闭环体系。

需求端,精准锚定。国内法律服务展区汇聚了64家扎根市场的法律服务机构,他们是中国法治实践的毛细血管,最懂本土企业的脉动。与之呼应的,是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展区的22家跨境专业机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法律支持,不再需要四处碰壁。百米之内,跨境仲裁、数据合规、国际商事调解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触手可及。法博会,正为企业架设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法治桥梁”。

赋能端,打破边界。“法律+科技”展区里,AI法律检索、电子证据保全、区块链存证等前沿技术琳琅满目,法律科技的浪潮已从概念走向应用。“法律+产业”展区中,13家机构深度聚焦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出了诸如税务服务、仲裁服务、知识产权代理等贴合产业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法律服务,正从“通用型”的标准化产品,转向深入肌理的产业“贴身盔甲”。一旁的法律配套服务展区,则提供从品牌设计到数字化支撑的全链条保障,让专业服务无后顾之忧。

转化端,催化共赢。品牌推广与产品路演区,是生态协同理念落地为“合作共赢”实效的催化剂。这里,无论是初创法律科技企业的融资路演,还是传统律所的创新服务包发布,都能迅速找到合作伙伴。法律的“协同红利”,在这个空间里迸发出真实的商业价值。

成果端,彰显担当。深圳律师行业发展历程与成果展区,则是对这座城市法治建设者们的一次集中致敬。它让社会各界看到,深圳律师不仅是法律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服务大局、守护正义”的责任担当者。

这套闭环逻辑,在法博会的布局中清晰可见。核心服务区精准对接需求,特色赋能区打破行业壁垒,路演区催化合作,成果区树立信心。法博会织就的,是一张“覆盖全领域、服务全周期、链接全主体”的法律服务网络。它也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法治的力量不再源于单个机构的强大,而在于整个生态的协同与韧性。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局”

法治打造产业创新规则底座

新兴产业勃发,往往伴随法律模糊与规则滞后。

当前,数字经济、绿色金融、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但也伴随着大量的法律模糊地带与规则空白。

低空飞行器侵权责任如何界定?数据跨境传输怎样才算合规?绿色债券发行面临哪些隐性风险?这些悬挂于新兴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亟需法治的精准拆解。

法博会的9场专业交流会,每一场都刀锋向内,直指具体的产业痛点,并探讨法治护航的解决方案。

法律服务科技与人工智能法律服务交流会,探讨技术如何重塑行业未来;数字经济法律服务与合规实践交流会,研究数据治理的中国方案;法治护航低空经济新时代交流会,则针对这片万亿蓝海的空白地带,寻找可行的规制路径。企业出海法律风险防控、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产业……交流会主题,就是一份当前中国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产业创新清单。

这些专业交流会,汇聚了政府部门、产业协会、法律专家和企业代表。其中目的,不仅是“坐而论道”,更是“起而行之”——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标准与最佳实践。它以规则的确定性,驾驭创新的不确定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稳定器”与“加速器”。

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破局之举,也在法博会上亮相——市律师协会联合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市注册税务师协会、市公证协会,共同推出“四专”服务民企计划。

这意味着,一家民营企业从设立、经营到扩张、转型的全生命周期,将不再需要奔波于不同专业机构之间。由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公证员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将打破协会间的“各自为战”,提供“法治协同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律师的“专”于法理、注会的“精”于账目、税务师的“准”于政策、公证员的“信”于程序,四方联动,为民营企业打造起一个“全链条守护矩阵”。

从“专业高地”到“市井烟火”

法治城市的温度与高度

法博会的价值,不止于行业内的共振与产业的破局。它的落脚点,还在于让法治的温度触达每寸市井烟火,让法治的高度奠基城市的未来竞争力。

法博会的聚光灯下,有两重刻度格外醒目。

一重刻度是民生。在“百人律师团”义务法律咨询区,婚姻家事、劳动争议、消费维权等20个民生关联领域的律师们,累计接待超过5000人次。他们的耐心解答,化解的是老百姓心头“天大的小事”。

今年,法博会首次部署“法律AI助手”终端,市民输入问题,即可获得即时、专业的解答,实现了“基础问题AI答、复杂问题专家解”的智慧互补。

与此同时,法博会小程序开通的“云咨询”功能,让法治服务打破了时空壁垒,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在法博会现场,法治拥有着可感、可触的温暖力量。

另一重刻度是人才。在青年律师AI技能大赛的赛场,年轻的律师们运用大模型技术,快速分析海量裁判文书,竞技的是面向未来的法律科技应用能力。这不仅是技能比拼,还是一场行业人才迭代的预演。

在法博会的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深圳市律师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大学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8家知名高校法学院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搭建“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现场同步举办的法治人才招聘会,则直接将“高校培养”与“行业实践”衔接起来。

普惠大众的深层赋能,恰恰藏在人才与技术的赛场之中。法治的未来,在于培育既懂法律又懂科技、既通晓国内规则又熟悉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法博会,正成为这样一个“强根基、育新人”的枢纽。

展馆之内,盛会终有落幕时;城市之中,法治长卷正徐徐铺展。

法博会的真正展品,并非百余家机构的服务产品,而是深圳以法治创新浇筑的城市未来。

这场展会为深圳标定了新刻度:法治,已从经济发展的“护航者”,进阶为城市新质生长的“核心引擎”。它用规则稳定预期,用协同提升效能,用温度凝聚人心,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最持久的吸引力与最深厚的竞争力。

展期有限,创新无界。

法治为楫,创新为舟。

深圳,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正在法治的轨道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法治引擎持续轰鸣,城市新质生长的脉搏,强劲而清晰。

一片更辽阔的天地,正迎风启航。

南方+记者 曾子航

通讯员 深圳律协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