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台湾老兵的乡愁和他最后的心愿

前线速递
+订阅

活到这个年岁,90岁的高秉涵很多事都不记得了,但老家村口枣树的味道,以及离别时母亲的叮嘱,总会不时萦绕心头。

1948年夏天,13岁的高秉涵离开风雨飘摇的故乡,一路辗转,一路漂泊。

“回家”,是他一辈子的执念。此后几十年间,他一次次往返海峡两岸,30多年,带回100多坛骨灰,一坛坛送回台湾老兵们的家乡。

乡音不改鬓毛衰。10月25日,在第一个台湾光复纪念日,高秉涵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以及最深的盼望。

战火纷飞中少小离家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道尽了台湾同胞对大陆家乡的思念与牵挂。

对于年少离开家乡,在台湾已生活近80年的高秉涵而言,有着切身的体会。

1935年,高秉涵出生于山东菏泽,小名春生。战火中,小家的命运风雨飘摇,高秉涵的父亲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希望高秉涵能活命的母亲,让他离家出逃。

1948年,13岁的高秉涵离开家乡,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高秉涵无数次谈起离家前的记忆,那天,母亲和外婆一起送他到离家的马车上,车上已有几个和他相熟的同学。

离家的时候是九月,村里的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高秉涵忍不住低头吃了起来。身边同学提醒他:“你妈冲你挥手呢。”高秉涵才赶忙抬头,但已经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

从那之后,高秉涵这辈子再没见过母亲,为了惩罚自己,他终生不再吃石榴。

高秉涵跟着部队,一路南奔,走了两千多公里,跨越了七个省份,1949年秋天登上了由厦门撤抵小金门的最后一艘船,从厦门登船到了台湾。

这一别,便是数十年。

一坛骨灰,万缕乡愁

初到台湾,对于举目无亲的孩子来说生存无比艰辛。

“没有住的地方就露宿在火车站;没有吃的,我就去垃圾场找,最大的敌人就是狗,有时候就是吃狗都不理的东西,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 高秉涵说。

在好心人介绍下,高秉涵当上了火车站的小贩,再后来他偶然地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恩师、校长李学光,在她的鼓励和同乡的资助下,高秉涵考上了夜校初中部。经过六年半工半读的艰苦岁月,他如愿地考取了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又考取了法官。

那时,“回到家乡,甚至是寄一封家书给亲人”,是高秉涵最大的心愿。1979年,他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大陆,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才得以抵达家乡亲人手中。然而,其母亲已在一年前离世,未能看到这封道尽思念的家书。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阔别故乡40余载后,经过各种努力,高秉涵终于在1991年5月得以重返菏泽故乡。一棵枣树、半截老墙,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牵扯着高秉涵的心。

在这一年,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他怀里抱着的台湾老兵的遗骨。

“我抱的一坛又一坛,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秉涵便肩负起帮已故老兵带遗骨返乡的责任。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年迈的他一次次抱着老兵的遗骨和他们生前未尽的归乡心愿,穿过海峡,来到山东、河南、江苏,新疆等地,帮助近200位台湾老兵的骨灰“落叶归根”。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2013年,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此生盼见九州同!”

1945年的今天,10月25日,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终结,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回中国版图。万千的台湾同胞,在街上热烈庆祝。

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秉涵也在台湾生活了70多年。高秉涵告诉记者,他通过媒体获悉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消息,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象征着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

高秉涵也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历史,感受故土的变化。在他看来,年轻一代也应当有国家、有民族、有社会的观念。

高秉涵抵达菏泽后,为了能让孙辈近距离感受家乡,在一次返乡之旅中,还特意带着孙女和外孙女同行。“我得让她们明白,我们的家乡是山东菏泽,这里是爷爷的生命源头。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来自哪里。”高秉涵说。

“现在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我仍有两个重要的心愿。”如今已至鲐背之年的高秉涵说,第一个心愿,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一代能承担起老兵遗骨回乡的责任,让更多老兵得以落叶归根。

而另外的心愿,则是他最深的守望与盼望——“此生盼见九州同!”

“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两岸统一!我也深信,我可以看到!”他说。

南方+记者 杨琼 曹嫒嫒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