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规划读懂“中国之治”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王庆峰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抓手。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7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背后正是一个个五年规划的接续衔接、有序推进。

五年规划,何以成为中国发展的密码?

(一)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规划之要在于秉持战略思维,而中国有完整的战略规划流程——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合理确定长中短期目标任务,相互叠加,环环相扣。

五年,一个介于短期与长期、兼具刚性与弹性的规划周期,完美体现了长远愿景与当前政策的联动。

长远来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五年规划始终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制定,让大家知道“往哪走”“怎么走”。

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着经济长期增长的具体机制。五年规划的政策和项目储备,足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弹药”,熨平经济波动,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样,规划还统筹国内和国际、全面和重点、经济和社会、战略和战术,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充满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中国的五年规划堪称长期战略规划的典范”“中国真的是一个前瞻型国家”……越来越多外国政界学界发出赞叹。

(二)

“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有西方学者形象地概括了对中国五年规划的认识。

旁观者的视角,道出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五年规划和市场机制一样,既是信息运用机制,也是资源配置手段。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方方面面,千万头绪,要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和政府各自合适的作用,形成最大合力。

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更强调引导作用,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约束性两类,前者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后者强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态度无比清晰。

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

规划一经确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已经有约134个国家拥有各种形式的国家发展规划。然而,并非各国规划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在一些国家,甚至换一届政府就“翻一回烧饼”,不是接着干而是对着干,政策左右摇摆。

相比之下,中国的五年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锚定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接续奋进。

这正是五年规划的独到之处,不仅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体现了递进式、接力棒式的发展路径,背后是显著的制度优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优势。规划来自人民,坚持“开门编规划”,集全民智慧,才能让规划被人民理解并掌握,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合力。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

综上,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总揽全局的战略视野、务期必成的战略魄力,共同构成了“中国之治”的密码。

过去一个又一个五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坚定不移向前进的决心。展望下一个五年,锚定发展目标,发挥独特优势,“中国号”巨轮必将在新的航标指引下破浪前行。

编辑 张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